压区现象可通过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分析。识别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及相关因素影响的方向通常即已足够,而无须构建精确的物理模型。由于压区现象具有动态特征,印刷压区内的材料,如纸张、油墨、辊筒等也具有非线性特性,精确的物理模型事实上并不存在。量纲分析[1]是定性分析方法,是以识别出印刷压区主要的作用力为起点,分析压区内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表3-1所示。
表3-1 印刷压区的主要作用力
若印刷线压p1为10~30kN/m(辊筒长度),压区宽度为0.5~2.0cm,则平均压力p约为几个MPa。纸张的微孔结构产生毛细管吸力,假设油墨的表面张力为30mN/m,纸张的毛细管半径为1μm,则毛细管吸力估算约为0.06MPa。凹版印刷的静电辅助油墨转移,静电场(U/δ纸)约为5×107V/m,纸张的介电常数为20×10 -14F(法拉),因此,单位面积的静电力约为50kPa(压区宽度1cm,辊筒长度1m)。
胶版印刷转印辊筒的橡皮布,z方向的弹性系数在10~100MPa之间,厚度约为2mm。纸张z方向的压缩特性,如图3-1所示,是一个非线性的压缩函数。如图所示,纸张z方向的弹性系数为:
图3-1 纸张的压缩函数,印刷压力比压光压力小得多
印刷压区内,纸张、橡皮布的压缩如下:
ε纸绝对变形=100μm·0.04=4μm
ε橡皮布绝对变形=2·103·0.04μm=80μm
材料厚度乘以相对变形量ε,得材料的绝对变形值。由以上计算可知,印刷压区的橡皮布变形是纸张的20倍,即与纸张接触辊筒的材料性能,在印刷中起主要作用。
凹版、胶版印刷相关因素的重要性,借助量纲为1[2],并回答以下问题,可得表3-2所示估算结果:
①相比于压区的线压,油墨的黏性阻力是否有影响?可借助索末菲(Sommerfeld)数评估;
②油墨的表面张力,是否影响墨层的分裂(毛细管数)?
③油墨的表面张力,是否影响纸张的油墨渗透(毛细管数)?(www.xing528.com)
④静电力相对于黏性阻力大小如何?
表3-2 凹版和胶版印刷压区的无量纲数
续表
由表3-2可知,胶版、凹版印刷中,压区条件差别甚大。对于凹版印刷,油墨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产生的油墨渗透更加重要。凹版印刷静电吸墨装置(ESA)用于胶版印刷,需有凹版印刷1000倍的电场强度,才能辅助油墨转移。
上述讨论中诸多因素已被简化,如针对油墨的流动性假设只有一个黏度参数,而高速印刷中所有油墨都可能有黏弹性[3-4]。此外,胶印油墨的流动有非线性特征,剪切率升高时黏度下降,剪切时间延长后,黏度的下降趋势被逆反,达到与剪切率相关的一个平衡黏度。表3-3列出各种油墨的流变特征。
表3-3 印刷油墨的流变特征
油墨黏度是油墨的基本流变特性。印刷方式、印刷机类型确定后,要求的印刷机性能决定油墨的黏度范围,而油墨的剪切变稀、触变性[5]、塑性、粘弹性等,对该性能[6]又有所修正,使油墨、纸张按表3-4所示匹配。
油墨是否适合特定的印刷用途,印刷厂常采取主观判断,包括视觉评估、触摸、油墨流动等判断,而不是通过仪器测量判断。但感官判断、测量结果的关联业已确立[7]。印刷方法要求的油墨黏度大小,与印版供墨系统的复杂程度直接有关,如图3-2所示。
表3-4 油墨流变性能对印刷的影响
图3-2 与印刷方法相匹套的供墨系统
凹版印刷的供墨系统最简单,被简化到只有被称作刮墨刀的软刮刀,堪称是理想的供墨系统。刮墨刀的作用和墨辊相同,把多余油墨直接返回墨槽,从而使系统内没有积墨。柔版和报刊胶印的供墨系统,最低配置要求有墨槽辊(feeder roller)、墨槽辊计量(泵送供墨或刮刀)和传墨辊(传递油墨到印版)。热固化及平张纸印刷的胶印机,墨层厚度的控制由一系列的墨辊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