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辑模式极重要的一点是捕捉读者兴趣,专业分工比记者中心模式更复杂,因为策划/编辑模式着重于策划报道的主题、角度和视觉效果,然后记者才开始工作。稿件由记者发给编辑,也会返回记者修改。美国的一些杂志,记者仅仅是数据搜集员,把信息源或新闻事件的信息传给编辑,而后由编辑撰写最终报道。编辑对媒体概念的质量,获取读者兴趣负责,并照此编辑文本。
杂志业由大众的产品市场转型到小众的细分市场[3],借助策划/编辑模式得以生存。这一模式下,媒体公司的目标和价值由拥有特定读者群体的出版商决定。社会形势、出版文化和作业流程也会影响生产和产品。这种由记者型报纸发生的转变,是一个戏剧性的过程,在报纸出版业引起许多争议和不满[10,11,59-61]。记者型报刊仍是许多传媒学校理想的模式,而杂志常要面向特殊的读者群体,强调读者兴趣,这一模式没有引起太多的不满和抵制。
据分析,策划/编辑模式有六大特征,以区别于记者中心模式:
①专业分工强,编辑控制性强。
②工作目标是提高媒体产品的质量,以至于目标读者受此吸引。
③着重可视效果,基于严格的计划、报道类型和视觉准则。报道准则意指报道类型不变的格式,包括文本和视觉准则。版面规划是整个媒体产品的体系结构。
④编辑是核心过程,贯穿于从报道策划到反馈的整个媒体生产过程。反馈是系统性的,是建立在媒体概念、版面策划、报道类型描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
⑤策划和编辑的工具及概念,是指导作业的必要元素。其中有编辑指导、视觉指导手册,把页面、策划、主题、报道类型及视觉元素汇集于一体,关键一点就是媒体概念和隐含的读者群体(见本书第17章)。
⑥对读者需求和媒体应用,新闻编辑室有很好的研究和认知。(www.xing528.com)
策划/编辑模式中,作业流程和流程的各个阶段被清晰地模型化,专业的分工和权限也被明晰。严格的专业分工有两个功能。一是,编辑和作者之间,艺术总监和视觉设计之间,有着清晰的管理层级。主编、副主编和艺术总监的工作,着重于作业流程的前期,着重于策划和提出工作思路,作为一个团队或部门一起工作。二是,日常作业中文本、视觉的作业流程有所区别。
传统的记者中心模式中,采编人员之间相互独立,完成的通常是多任务的工作。正如一位记者被采访时所说:“工作中没人读我的文章,我们怎么写就会被怎么印刷”。这与集中作业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集中作业模式下,采编人员的稿件只被当做杂志的原始素材。一位被采访者的谈话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因此,每篇报道经常要被修改五、六甚至七次”。
表1-2是在总编、艺术总监协助下,基于大约40种杂志作业流程的模型。我们与总编、艺术总监或责任主编及记者一起,追踪了持续2~3h的典型大型报道的作业过程。我们也分析了干扰发生的各阶段,并结合整个模型进行了讨论,把作业流程图展示给整个新闻编辑室,以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并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序曲。
表1-2 记者中心模式和策划/编辑模式的编辑构成和主要工作原理
在模型的水平方向,从媒体概念和策划开始,把工作任务以时间先后顺序列出。计划一栏可分成更小的列,如年计划、季计划、月计划和主题策划事件。杂志的基本层次结构包括版面计划,显示杂志的栏目顺序和报道类型。选择报道主题的同时,也重视杂志的视觉外观、图片和平面效果。助理编辑也会参加早期的策划会议。许多杂志的主要题材始于题材准备会议,下列所有或大部分人员会参与:主编、副主编、助理副主编、助理编辑、艺术总监、记者和摄影师。经策划后,如果记者和摄影师没有与会,则会被简要告知。稿件的撰写涉及几次与助理编辑、艺术总监或副主编的反馈阶段。作业从策划开始,至最终审定版面布置送印刷厂,艺术总监都是核心角色。
记者中心模式和策划/编辑模式的主要特征展示见表1-2。
向策划/编辑模式的转变,可与以团队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相比较。在行为理论概念结构中,Engeström[61]比较了工作和组织研究中两个主要的团队理论模型,分别是社会技术团队和精益生产团队。社会技术团队类似于老的新闻编辑室组织,有由平面设计人员组成的版面组,而精益生产团队接近于策划/编辑模式。据Engeström所述,在社会技术团队,作业目的和动机围绕团队自主向内集中。在精益生产团队,目标不是外向的,而是集中于质量。在稳定几乎静态的环境中,半自主管理的社会技术团队可良好运转,并能够生存,但在更加动荡和变革的环境下,则不一定如此。精益生产团队装备更精良,可经受工作中新的挑战。
策划/编辑模式在动荡的竞争环境,对争取更多的读者更为有效。以此种模式生产的杂志更加成功,赢得了更大的发行量,是它受到出版商和主编垂青的原因。因此,向策划/编辑模式转变的压力,来自出版商而不是采编人员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