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部门战略布局中的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战略布局中的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以看出各政府部门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对工业设计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要求,工业设计已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国家战略[3]。随着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之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意见》中把发展工业设计塑造制造业新优势作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此次发布对于

政府部门战略布局中的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工业经济,而中小型企业是国民就业的重要场所,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来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品出口有着不容小觑的贡献和力量。但是在我国,依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新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这些企业距离成为创新主力军所要求的水平仍有一定的距离。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工业设计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培养和应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优秀的企业,诸如苹果三星,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着重培养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工业设计,从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引领市场趋势,创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产品,逐步成长为全球行业的巨头[1]

工业设计是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的是在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与信息化、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设计问题。其设计内涵的基本特征是对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领域的战略思考,以及对于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研发,工业设计的重要核心是可批量生产的产品及其应用情景所产生的价值优化为方向的创新研究与设计。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地思考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主张重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研究以及合理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强调综合知识创新,科学地、系统地解决“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还是微观的产品层面,工业设计都一直注重设计的系统性要求、整体的创新价值思考以及科学理性精神的学科特质的秉承。

工业设计交叉了多门学科,融合了科学、艺术、技术、经济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具有在多个领域中进行广泛应用的复杂性,以及服务于人类和对人类环境进行优化的创新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结构的不断演变,工业设计范畴已经由原先的产品设计延伸到交互设计,发展至由物质到非物质设计的拓展,不单单是产品的形态、界面的设计,还包括整体系统、程序流程、产品服务的设计。科学技术、商业模式、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是工业设计所必备的素质。对于工业设计除了学科内特有的设计思维、前期调研、用户体验、产品语义、设计方法、表达技巧、人机交互、设计材料与工艺等以外,还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如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等,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学科相互融合、启发,筑建了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2]。工业设计将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艺术、人文等社会科学元素相融合,从而使工业产品的功能、外观、加工工艺与消费者心理相协调,使产品得到了创新,构成了企业创新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先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企业形象品牌价值的塑造,还是产品家族的迭代更新都需要工业设计的支持。现在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开始得到国家的重视,实现工业设计产业化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始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200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温家宝总理作出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工业设计作为要面向生产并大力发展的服务业,第一次与金融、物流、信息等并列写在了一起;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加大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随后7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海南创意港时指出,创意产业是具有广阔空间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最大活力来自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新技术的支撑,归根结底是人才创新。在2011年10月发布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人社部发〔2011〕112号)中,工业设计被列入9个急需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领域之一;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国务院《关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相继发布,先后15次提到工业设计,并把工业设计列为国家重点领域发展相关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内容之一;201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对工业设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展区进行了重点考察;国务院于2014年3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了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解决薄弱环节,将发展工业设计列为首项重点任务,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随后的8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此文中多次提到工业设计。国务院在半年内先后发出两个有关发展工业设计的文件,足见设计创新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各政府部门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对工业设计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要求,工业设计已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国家战略[3]

对《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3月14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应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相关司局的要求,对其中有关发展工业设计、塑造制造业新优势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政策解读,内容如下:2014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部署,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把它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4]

随着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之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意见》中把发展工业设计塑造制造业新优势作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此次发布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设计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对相关政策的理解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四个关键点。

第一点,自2010年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之后,是由工信部一直负责推进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工作的。而这一次《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正式发布,体现了国家对设计服务的重视又上了一个台阶,发展设计服务促进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举措已经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体现了在新形势新背景下,中央政府对工业设计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的准确把握,这对于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设计服务也遇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注入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5]

第二个关键点“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从这个关键点,可以看到国务院推进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基于转型升级现实需求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发展的有机结合,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党中央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务实落地。这个举措将进一步激励促进全社会提升设计创新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点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表述,表明国家不仅要发展设计产业本身,更加重要的是把设计创新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创新将内需推进扩大,从而引导消费升级,同时也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激发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工业设计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也应与此保持一致。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动工业设计的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工业设计在工业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将工业设计产业化、产品化,带动消费并转变为市场价值,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最后一个关键点是突出和切中了目前设计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点同时也是急需提升和统筹部署的工作。比如促使工业设计向服务领域延伸、设计服务模式进行升级,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加强设计能力建设,指出工业设计要和品牌建设结合,促进消费品制造业创新发展,引导消费升级。首次在工业设计部分提出创新管理经营模式,把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提升到重要而迫切的层次,同时对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奖励办法、财税扶持政策等也提出了要求。这充分传达出强烈的务实创新精神和落地操作性[6]

落实好“意见”,需要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期发展长期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造成低端价值链锁定与核心创新环节的缺失,现在又面临着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挑战,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迎接新产业革命挑战的关键时期。此时,最需要的是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产业链整合等制造业高端环节进军。在此关键时刻,继工信部等部门“指导意见”出台三年后,国家又及时出台了新的重要政策,全社会须下决心发挥设计服务业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创新能力升级,形成高端竞争力。

自2010年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使得近几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有30多个省市地制定了相关的促进发展政策,设立了工业设计和相关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达900多所,具有规模的工业设计服务专业公司的数量也已经超过2000家。在设计内容各方面,工业设计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产品主体设计,现在的工业设计已逐渐发展为融高新科技、社会人文、品牌商业、信息交互、生态环境、智能化、产业链整合等为一体的高端综合服务[7]。但是从部分制造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价值和实际应用还未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来看,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塑造企业竞争力优势方面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第一点,工业设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日常消费以及电子产品等市场领域,而在重大关键产业领域涉及较少,例如公共设施、机械装备、船舶重工等领域中工业设计的应用程度就相对较低。

第二点,国内很多制造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外观层面,忽略了设计的内涵价值,因而缺乏对工业设计创新的投入。导致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的服务模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且设计服务模式停留在低层次简单外包层面,此外,对知识产权保护很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工业设计本身所具有的高端综合服务价值,无法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第三点,在企业内部组织构建上,没有构建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创新管理体系,设计创新还没有提升到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企业本身没有植入设计创新的DNA。而在一些知名的创新国际企业内部,设计创新是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点,工业设计在品牌建设、产业规划等企业的核心高端领域的应用还较为缺乏,这也是限制工业设计能力发挥的一个原因。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即使某一个企业偶然出现了一个优秀的产品,也不能对企业发展起到内在本质性的优化升级作用。

第五点,在工业设计领域人才发展这一部分,全国范围内的创新能力职业培训和能力水平资格认定较少,很多工业设计人才因而转由技术研发和工艺美术进行职称评定认可,这与人才创新能力的评测标准与设计服务人才的要求大相径庭,同时对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限制。

近几年,工信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通过认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定“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等,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设计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还开展了工业设计活动周、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认定、红星奖评定、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和能力水平认定、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设计创新做出成果。

宝马、苹果、联想、三星、海尔小米等优秀企业的工业设计应用和创新成果来看,工业设计在塑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和效益,从基础到高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产品设计,在这一层次上,工业设计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使用设计、智能设计等方面,与技术研发、3D打印、绿色节能、界面交互、信息网络等资源和专业领域紧密合作,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畅销的新产品,以赢得丰厚利润

二是品牌设计,在这一层次上,工业设计基于第一个层次,更多地和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市场战略、模块化、标准化和个性化生产制造等全流程协同,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协同创新作用,为企业在区域市场和全球市场布局中,提供整体的产品规划和策略、统一的用户体验、强大的品牌特征和内涵、持续传承的消费者黏性,进而从产品竞争力到品牌竞争力整体提升企业优势。

三是产业设计,这是最能够体现工业设计高端服务价值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工业设计充分发挥其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从洞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综合技术趋势、文化演变、人类社会进步等各方面因素,从企业顶层决策开始,创新创造一个新产业的原始本体,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工业化先进技术和商业资源,开发出以全新商业价值为特征、以最大化引导消费趋势为表现的产品载体,带动的不仅是产品销售本身,而且会对社会消费价值观和全产业链实现重构,进而为产生全新产业做出巨大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贡献。从苹果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硅谷特斯拉汽车都是很好的例子,国内近几年出现的联想YUGA电脑,海尔智慧家电,以及小米手机、小米盒子、电视等,都是工业设计在产业设计层次的优秀创新案例[8]

以新能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工业设计在塑造制造业新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有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支撑。我们应更加重视原创设计,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加重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更加重视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次《意见》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极大促进工业设计这一最具创新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