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生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与演进

产生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与演进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满足了GM公司装配线的要求。第一代:从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PC使用16位和32位的微处理器芯片,有的已使用RISC芯片。

产生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历史与演进

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并公开招标提出十项标准:

(1)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5)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8)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接触器等;(www.xing528.com)

(9)在扩展时,原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B。

1969年,美国数字公司(DEC)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满足了GM公司装配线的要求。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很快在美国其他工业领域推广使用。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了第五代PLC产品。

第一代:从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CPU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存储器为磁芯存储器。

第二代: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其特点是:CPU采用微处理器,存储器采用EPROM。

第三代: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CPU采用8位和16位微处理器,有些还采用多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采用EPROM、EAROM、CMOSRAM等。

第四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PC全面使用8位、16位微处理芯片的位片式芯片,处理速度也达到1μs/步。

第五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PC使用16位和32位的微处理器芯片,有的已使用RISC芯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