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焊接安全操作规程
1)焊接工作前,应先检查焊机设备和工具是否安全可靠。如焊接有无接地与接零装置,各接线点接触是否良好,焊接电缆的绝缘有无破损等。
2)焊接操作者的手和身体不得随便接触二次回路的导电体。特别是大量出汗、衣服湿透的情形,不能倚靠在工作台、焊件上或接触焊钳(枪)带电体等。在狭小空间、船舱、容器管道内作业,更要注意避免触电。
3)在搬动焊件、更换熔断器、检修发生故障的焊接、改变焊接接头和需要换焊件而改装二次回路的布设等操作时,要先切断电源开关才能进行。
4)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把自己的身体、设备的传动部分等作为焊接电路的一部分,以防焊接电流造成人身伤害或设备事故。
5)焊接与切割操作中,应注意防止由于热传导作用,使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可燃保温材料发生着火事故。
6)使用压缩气瓶时,必须采取预防气瓶爆炸着火事故的安全措施。
7)加强个人防护,配备符合安全规定的工作服、绝缘手套、鞋及垫板等。
8)焊接设备的安装、修理和检查应由持证电工进行。
9)焊钳和焊枪是手弧焊、气体保护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工具,它与焊工操作的安全有直接关系,必须符合以下安全要求:结构轻便、易于操作;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隔热能;与电缆的连接必须简单牢靠,接触良好,等离子焊枪应保证水冷系统密封,不漏气、不漏水;手弧焊钳应保证与水平成45°、90°等方向都能夹紧焊条且更换焊条方便,能使焊工不必接触带电部分即可迅速更换焊条。
10)焊接电缆是连接焊机、焊枪(钳)和焊件等的绝缘导线,应具备以下安全要求:良好的导电能力和绝缘外层,绝缘电阻≥1MΩ;轻便柔软,能任意弯曲和扭转,便于操作;较好的抗机械性损伤能力及耐油、耐热和耐腐蚀性能,要有适当的长度,一般以≤20~30m为宜;要有适当的截面积,以防止过载;宜用整根导线,特殊情况下,接头个数应≤2个;严禁利用厂房金属结构、轨道、管道、暖气设施和其他金属物体搭接起来作为导线使用;不得将焊接电缆放在电弧附近或炽热的焊缝金属旁,以防高温破坏绝缘层;横穿马路时应采取架空或埋地铺设,以免碾压磨损;定期检查,一般检查周期为半年。
(2)气焊安全操作规程
1)使用有制造许可证的合格产品,不使用超期未检的气瓶。
2)作业前对气瓶、焊炬、专用气体胶管、压力装置及仪表等进行安全状况检查,气瓶放置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和明火,并保持10m及以上安全间距。
3)气瓶应立放,不得横放;严禁用温度超过40℃的热源对气瓶加热。
4)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按规定留有剩余压力,以确保气体灌装的安全作业。
5)气瓶投入使用后,不得对气瓶瓶体进行控补、焊接修理。
6)严禁擅自更改气瓶的钢印和颜色标记;严禁敲击、碰撞气瓶。(www.xing528.com)
7)气瓶瓶阀开启时,不能朝人体方向。
8)装卸氧气表时必须注意防止管接头螺纹滑扣,以免旋转不牢而气体射出。
9)拧开氧气瓶阀和氧气表时,动作必须缓慢,以防高压气流损坏减压器及高压表。
10)减压器上不得沾染油脂,减压器必须定期检修。
11)氧气减压器和乙炔减压器不得互换使用。
12)氧气与乙炔胶管使用安全要求:①胶管应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和阻燃特性;②要经常检查胶管是否有漏气现象;③使用新胶管前,应先将管内滑石粉吹除干净,防止堵塞焊割炬通道;④氧气与乙炔胶管不得互相混用和代用,不得用氧气胶管吹除乙炔胶管的堵塞物,防止在胶管内形成氧气和乙炔混合气;⑤如果发生回火倒燃进入氧气胶管时,则该管不可继续使用,必须更换。⑥胶管长度应≥10m。
(3)现场安全作业 焊接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触电、火灾、爆炸及中毒等事故。为减少或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焊接生产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
焊接场地安全作业应符合:
1)焊接作业地点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应按规划排列整齐,不得乱堆、乱放,必须保持必要的通道。一般车辆通道宽应≥3m,人行通道宽应≥1.5m,以便事故发生时及时救援和消防。
2)操作现场的气焊胶管,焊接电缆等不得缠绕;用完的气瓶应及时移出作业区。
3)焊接作业区面积应≥4m2,并设立防护屏、照明及通风条件符合焊接安全要求。
4)焊割作业点半径10m范围内,不得存放各类易燃、可燃、易爆物品。
5)在罐体、地沟、检查井及舱室等受限空间进行焊接作业前,必须先行判明有无缺氧、有害物浓度超标及易燃、爆炸风险,在排除上述风险前禁止进入该类区域作业。
6)高处焊接作业应装备符合焊接作业要求的必需的坠落防护装备,并确保装备的正确使用,同时配备救援措施,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
(4)电焊作业安全措施
1)防止发生焊接触电事故。触电事故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直接触及焊接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或靠近高压电网和电气设备所发生的电击,即直接电击;另一类是触及意外带电体所发生的电击,即间接电击。意外带电体是指正常不带电而由于绝缘损坏或电气设备故障意外带电的导体。①电焊发生直接电击事故的原因:a.在更换焊条、电极和焊接操作中,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接触到焊条、焊钳或焊枪的带电部分,而脚或身体其他部位对地和金属结构直接接触而无绝缘防护。在金属容器、管道、锅炉里,船舱或金属结构上,或当身上大量出汗,或在阴雨天、潮湿地点焊接,尤其容易发生这种触电事故。b.在接线、调节焊接电流和移动焊接设备时,手或身体某部位触到接线柱、极板等带电体而触电。c.在登高焊接时触及低压线路或靠近高压网络引起的触电事故等。②电焊发生间接电击事故的原因:a.焊接设备的外壳漏电,人体碰触外壳而触电。b.焊接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导致外壳带电,人体触碰外壳而触电。c.焊接操作过程中,人体触及绝缘破损的电缆等。d.由于利用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管道、轨道、起重机吊钩或其他金属物件搭接作为焊接回路而发生的触电事故。③焊接设备和线路过热可能导致火灾。引起过热原因如下:a.由于焊接电源绝缘层老化,或受到高温、潮湿和腐蚀作用而失去绝缘能力;或绝缘导线直接缠绕、钩挂在铁器上,造成绝缘层破坏;接线或操作失误等都可造成短路,使得温度急剧上升。b.超负荷工作使得导线过热而加速绝缘层老化,甚至损坏引起短路着火事故。c.接触部位(如导线与导线的连接,或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电阻过大而产生过热,使导线、电缆的金属芯过热,甚至熔化,并能引起绝缘材料、可燃物质或积留的可燃性物质燃烧。d.通风不好、散热不良等造成焊机过热等。④电火花是电极间击穿放电的结果,电弧是电极间持久有力的放电现象。电火花一般具有较高温度,尤其是电弧的温度高达3000℃以上。因此,电火花和电弧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危险火源;在焊接操作过程中还会由于熔融金属的飞溅及电气火灾与爆炸而发生的灼烫事故。
2)电焊电源的安全:①当焊机的空载电压较高,触电危险性较大或者高空作业时,应对焊机采用空载断电措施。②必须有独立而容量足够的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或自动断电装置。③焊机接线柱、极板和接线端等外露带电部分必须有完好的隔离防护装置。④焊机的线圈和线路带电部分对外壳和对地之间,弧焊变压器初级与次级线圈之间,相与相及线与线之间应符合绝缘标准要求,其电阻值应≥1MΩ。⑤焊机各接触点和连接件应连接牢靠。⑥焊机的工作环境应与焊机技术说明书上的规定相符。特殊环境下,应使用符合特殊环境条件性能的焊机,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⑦焊机必须平稳安放在通风良好、干燥的地方,防止剧烈振动和碰撞。室外使用时,必须有防雨雪的防护措施;在有腐蚀性气体和导电性粉尘的场所,必须做隔离防护。⑧焊机经常保持清洁;焊机受潮时应用人工方法进行干燥,受潮严重时必须进行检修。⑨每半年应进行一次焊机维修保养;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及时检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