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提到,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是在被传送的信息码元中附加一些监督码元,在两者之间建立某种校验关系,当这种校验关系因传输错误而受到破坏时,可以被发现并予以纠正。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检错/纠错的原理,以及最小码距与检错/纠错的关系。
若传送“晴”和“雨”两种天气信息,则只需一位数字编码就可以表示(假设“1”表示“晴”,“0”表示“雨”)。当传输代表“晴”的码组“1”时,由于受到信道干扰,在接收端收到的却是码组“0”,这种情况下接收端是无法发现这一差错的。因为码组“1”和“0”都是许用码组(一般把按照规则允许使用的码组称为许用码组,不符合规则的码组称为禁用码组),所以接收端收到码组“0”就认为发送端传输的是“雨”的天气。但是,如果发送端分别用两位编码来表示“晴”和“雨”时,情况则不一样。比如用“11”表示“晴”,用“00”表示“雨”,当传输代表“晴”的码组“11”时,由于受到信道干扰,发生了一位误码,在接收端收到的码组为“10”,此时接收端就能判断收到的信息有误,因为码组“10”属于禁用码组,但却不能纠正,因为许用码组“11”和“00”错一位后都可以变成“10”。如果采用三位编码,用“111”表示“晴”,用“000”表示“雨”,当传输代表“晴”的码组“111”时,由于受到信道干扰发生了一位误码,在接收端收到的码组为“110”,此时接收端不但能够判断错码,而且还能进行纠错,因为码组“11O”属于禁用码组,所以能够检错,又因为“110”是许用码组错一位得到的,故发送端发送的一定是码组“111”。
在上述例子中,把传输码组中“1”的数目称为码组的重量,简称码重,把两个传输码组对应位上数字不同的位数称为码组距离,简称码距(也称汉明距离)。例如,传输码组1011的码重为3,传输码组1011和1111的码距为1。在某种编码方式中,各个码组间距离的最小值称为最小码距d0。
一种编码方式中的最小码距d0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该传输码组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具体关系如下。(www.xing528.com)
(1)为了检测e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组的最小码距d0≥e+1。
(2)为了纠正t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组的最小码距d0≥2t+1。
(3)为了纠正t个随机错码,同时检测e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组的最小码距d0≥e+t+1(e≥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