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MPEG-1和MPEG-2视频编码标准解析

MPEG-1和MPEG-2视频编码标准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0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MPEG-2与MPEG-1的视频解码原理框图如图5-8所示。图5-7 MPEG-2与MPEG-1的视频编码原理框图图5-8 MPEG-2与MPEG-1的视频解码原理框图2)MPEG-2标准支持4种可分级模式,即数据分割、信噪比可分级、空间域可分级和时间域可分级。

1.I帧P帧和B帧

MPEG标准将编码图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称为I帧、P帧和B帧,它们的排列位置如图5-4所示。

I帧作为预测基准的独立帧,采用了帧内离散余弦变换(DCT)编码,只利用了本帧图像内的空间相关性,而没有利用时间相关性,所以I帧图像的压缩比相对较低。

P帧用前面最近的I帧或P帧作为参考进行前向预测,采用带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编码方式。由于同时利用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关性,所以P帧比I帧的压缩效率高。P帧也可作为参考帧。

978-7-111-34368-4-Chapter05-8.jpg

图5-4 I帧、P帧与B帧的示意图

B帧既用源视频序列中位于前面且已编码的I帧或P帧作为参考帧,进行前向运动补偿预测,又用位于后面且已编码的I帧或P帧作为参考帧,进行后向运动补偿预测。即B帧可采用帧内编码、前向预测编码、后向预测编码、或双向预测编码4种技术,其压缩比最高。但B帧不能用做对其他帧进行运动补偿预测的参考帧。

2.视频码流的分层结构

MPEG视频基本码流的分层结构如图5-5所示,共分6层,从高到低依次是视频序列(Sequence)层、图像组(Group Of Pictures,GOP)层、图像、宏块条(Slice,或称片)层、宏块层及像块层。

978-7-111-34368-4-Chapter05-9.jpg

图5-5 MPEG视频基本码流的分层结构

(1)视频序列层

视频序列是指构成一段或整个电视节目的连续图像序列,是随机选取节目的一个基本单元。从节目内容看,一个视频序列大致对应一个镜头。切换一个镜头,即表示开始一个新的序列。

在视频序列层,起始码后是序列头,它包含有视频序列参数,如图像的尺寸大小、幅型比、帧频、数码率、缓冲区大小等。

(2)图像组层

图像组(GOP)是由一个视频序列中连续的若干帧图像组成。每个GOP由一个I帧和一些P帧、B帧组成,GOP的第一帧一定为I帧。这样分组的目的是便于随机存取和编辑,以及定时进行帧刷新,以防止由于帧间预测可能引起的传输误码的长时间扩散。

(3)图像层

图像层包括不同编码类型的图像,即I、B、P帧。在图像层头中包含了图像编码的类型和时间参考信息。图像是一个独立的显示单元,它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显示设备显示。在MPEG-1中,图像的扫描方式是逐行的,因而图像总是帧格式。而在MPEG-2中,图像的扫描方式既可以是逐行的,也可以是隔行的。

(4)宏块条层

宏块条是比特流重新同步的基本单元。每个宏块条由一组连续的宏块构成,其大小可变,既可以是整帧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宏块。

(5)宏块层

宏块是运动补偿预测的基本单元。一个宏块由16×16像素的亮度阵列和同区域内的CbCr色差阵列共同组成。根据亮度和色度的采样格式的不同,MPEG-2中定义了三种宏块结构:4∶2∶0宏块、4∶2∶2宏块和4∶4∶4宏块,如图5-6所示。(www.xing528.com)

978-7-111-34368-4-Chapter05-10.jpg

图5-6 三种宏块结构

(6)像块层

像块是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基本单元。像块层的数据包含8×8个像素的样值经DCT后所生成的DCT系数的编码码字。

3.MPEG-1/-2视频编解码原理

MPEG-2与MPEG-1的视频编码原理框图基本相同,如图5-7所示,采用了带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编码、DCT编码以及熵编码相结合的方案。利用运动补偿帧间预测编码消除电视图像信号的时间冗余;利用DCT消除信号的空间冗余;对运动矢量和量化后的DCT系数进行熵编码,消除符号统计冗余,以达到进一步压缩数码率的目的。

MPEG-2与MPEG-1的视频解码原理框图如图5-8所示。

4.MPEG-2的功能扩展

与MPEG-1相比,MPEG-2对MPEG-1作了重要的改进和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MPEG-2有“按帧编码”和“按场编码”两种模式。

978-7-111-34368-4-Chapter05-11.jpg

图5-7 MPEG-2与MPEG-1的视频编码原理框图

978-7-111-34368-4-Chapter05-12.jpg

图5-8 MPEG-2与MPEG-1的视频解码原理框图

2)MPEG-2标准支持4种可分级模式,即数据分割、信噪比(SNR)可分级、空间域可分级和时间域可分级。

3)MPEG-2定义了“类”与“级”的概念。

针对不同的应用,MPEG-2定义了6种“类”(Profile):简单(Simple)类、主(Main)类、4∶2∶2类、信噪比可分级(SNR Scalable)类、空间可分级(Spatial Scalable)类和高级(High)类。此外,在同一“类”中,对应于不同的输入图像格式(如分辨率),MPEG-2又提出了“级”(Level)的概念。按编码图像的分辨率分成4个“级”,即高级(High)、1440-高级(High-1440)、主级(Main)及低级(Low)。MPEG-2“类”与“级”的可能组合如表5-4所示。

表5-4 MPEG-2“类”与“级”的可能组合

978-7-111-34368-4-Chapter05-13.jpg

目前常用的是主类,其中MP@ML可应用于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DVD等场合,MP@HL用于高清晰度电视(HDTV)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