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综合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5.6.2 2014年应用情况与效果2014年三峡入库径流量为4380亿m3,较初步设计多年均值偏枯2.8%,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5000m3/s,出现在蓄水期间。

综合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图8.5-13 三峡水库汛期和蓄水期坝前水位过程

经防汛主管部门批准,2013—2015年,结合三峡入库水沙等水库调度实际情况,三峡水库对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提前蓄水、汛期沙峰排沙调度、库尾减淤调度等进行了示范应用。实践表明这些调度方案是可行的,在保证防洪风险可控和泥沙淤积影响较小的前提下,综合优化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历年实际应用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8.5.6.1 2013年应用情况与效果

2013年三峡入库径流量为3680亿m3,较多年均值偏枯18.4%,为建库以来第3枯水年份,仅次于2006年和2011年。面对来水偏枯情况,三峡水库开展了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沙峰排沙调度、提前蓄水及库尾减淤调度实践。

1.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情况与效果

2013年水库根据汛限水位动态变化调度方案,对5场洪水过程进行了调度,实现了汛期水位动态变化。6月10日—8月31日和9月1—9日,水库运行平均水位分别为148.69和152.36m,整个汛期(6月10日—9月9日)水库最高运行水位为156.04m,平均运行水位为149.05m,较汛限水位145m抬高了4.05m,累计拦蓄洪水为118.4亿m3。2013年最大洪峰流量为49000m3/s,控制最大出库流量为35000m3/s,下游沙市站和城陵矶站水位没有超过警戒水位,较好缓解了下游干支流的防汛压力。与按2009年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调度相比较,2013年实际调度汛期平均水位抬高2.75m,最大出库流量减少14000m3/s,防洪效益显著;发电量增加22亿k W·h;出库流量大于30000m3/s的天数减少5天,没有出现大于35000m3/s的情况,较好地满足了两坝间中小船舶的通航需求,期间累计疏散两坝间中小船舶360余艘。

2.提前蓄水情况与效果

2013年汛末,三峡水库从9月10日开始蓄水。由于前期实施了汛期水位动态控制,9月10日库水位为156.69m。蓄水期间,9月平均出库流量为15300m3/s,最小日均出库流量为11000m3/s,9月底水位蓄至167.02m。10月,三峡水库遭遇了有实测资料以来的历史同期最枯来水,月均入库流量仅为10400m3/s,较初步设计多年均值偏少46.7%,较蓄水以来均值偏少28.8%。10月平均出库流量按8000m3/s控制,最小出库流量降至7000m3/s的情况下,10月底仅蓄水至173.9m。11月三峡入库流量持续走低,三峡日均出库流量减少至6000m3/s,同时调度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不蓄水,三峡水库最终于11月11日蓄水至175m。蓄水期间,由于实施了提前蓄水、拦蓄汛末洪水、控制9月底水位至167m和联合调度等多种措施,在10月来水偏枯的情况下,水库仍能蓄满,且9月和10月下泄流量分别达到15300m3/s和8000m3/s,各方反应较好。若按照《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的方式蓄水,则2013年10月底仅能蓄水至169m,11月仍需继续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较大。2013年调度实践说明,当9月防洪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若预报10月来水偏枯,应尽量在9月多拦蓄一定水量,适当抬高9月底控制蓄水位,以缓解水库蓄满与下游供水的矛盾。

3.沙峰排沙调度试验情况与效果

7月上旬,嘉陵江和岷、沱江流域普降暴雨,10日嘉陵江支流涪江小河坝水文站出现9860m3/s的洪峰,受涪江上游泥石流暴发等影响,11日8时小河坝站最大含沙量达到26.3kg/m3,为1951年建站以来的第三大含沙量,嘉陵江北碚水文站同日23时出现了14.5kg/m3的沙峰。岷江高场水文站10日出现15100m3/s的洪峰,含沙量达4.09kg/m3。受此影响,三峡上游朱沱、寸滩站分别于7月12日和13日出现7.95kg/m3和6.29kg/m3的沙峰。为及时实施沙峰排沙调度,7月19日调度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增加至35000m3/s,在三峡电站全部机组投入全力运行的情况下,开启6个排沙孔排沙、泄洪,直至7月21日超出其运行水位条件后关闭排沙孔,开启2个泄洪深孔。实测资料显示,7月19日,三峡出库含沙量为0.34kg/m3,至23日增大至0.93kg/m3,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出库的实测最大含沙量,25日出库含沙量降为0.80kg/m3。据初步统计,7月11—18日三峡入库沙量约5740万t,按照沙峰传播时间计算,7月19—26日三峡水库排沙约1760万t,排沙比约31%。从汛期7月水库排沙情况来看,2013年7月的平均坝前水位为149.87m,排沙比为27%,明显高于2009—2011年同期排沙比10~20个百分点,说明汛期沙峰排沙调度有效减轻了水库泥沙淤积,排沙效果良好。

8.5.6.2 2014年应用情况与效果(www.xing528.com)

2014年三峡入库径流量为4380亿m3,较初步设计多年均值偏枯2.8%,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5000m3/s,出现在蓄水期间。根据来水情况,三峡水库择机开展了汛期水位动态变化和提前蓄水调度实践。

1.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情况与效果

2014年汛期水库实施了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累计拦蓄洪量为175.1亿m3。其中,6月10日—8月31日水库平均运行水位为148.56m;9月1—14日水库平均运行水位为162.63m。整个汛期(6月10日—9月14日)水库最高水位为164.26m,平均水位为150.59m,较汛限水位145m抬高了5.59m。2014年实际调度汛期平均水位与按《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调度相比抬高了4.4m,最大出库流量减少了近10000m3/s,下游干支流防洪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发电量增加了24亿k W·h,经济效益明显;同时,水库下泄流量大于30000m3/s的天数减少了17天,大于35000m3/s的天数减少了8天,大于45000m3/s的天数减少了3天,较好地满足了两坝间中小船舶的通航需求,疏散待过闸的中小功率船舶116艘,且避免了三峡船闸停航,航运效益显著。

2.提前蓄水情况与效果

2014年9—10月,三峡水库来水偏丰。9月和10月月均入库流量分别为32500m3/s和16100m3/s。与初步设计多年平均值比,9月偏丰22.2%,10月偏枯18.7%,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平均值比分别偏丰45.1%和13.4%。水库开始蓄水时间推迟至9月15日,相应前期防洪运用水位为164.63m。蓄水过程中出现了年最大洪峰流量55000m3/s(9月20日),三峡水库采取了蓄水与防洪调度相互转换的方式,控制最大出库流量45000m3/s,确保了下游的防洪安全。同时,通过调度上游向家坝水库拦蓄洪水,配合三峡水库削减洪峰,降低了三峡库区淹没的风险。9月底水库蓄水至168.58m,10月31日蓄水至175m。蓄水期间,由于来水偏丰,且前期水位上浮运行,9月和10月出库流量分别达到29400 m3/s和13900m3/s,未对下游两湖及干支流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不利影响,中下游航道保持较高水位,各方反应良好。

2014年,受上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蓄水影响,三峡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5540万t,出库悬移质沙量为1050亿t,库区淤积泥沙量为4490亿t,水库排沙比为19.0%。

8.5.6.3 2015年应用情况与效果

2015年三峡入库水量为3946亿m3,年最大洪峰流量仅为39000m3/s,属于偏枯水年。根据来水情况,水库择机开展了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提前蓄水和库尾减淤调度实践。

1.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情况与效果

汛前6月初,为配合“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施救工作,三峡水库实施了应急调度,出库流量从14000m3/s逐步减少到7000m3/s以下,库水位由月初149.03m持续上涨至8日最高154.12m,为救援行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进入主汛期,入库流量大于30000m3/s的洪水过程出现了3次,年最大洪峰流量仅为39000m3/s。7月和8月平均流量仅为19900m3/s和17200m3/s,分别比初步设计多年均值偏少34%和39%。三峡水库对3场流量大于30000m3/s的洪水过程进行了拦蓄,实现了汛期水位动态控制。6月10日—8月31日和9月1—9日水库平均运行水位分别为为147.15m和153.76m。整个汛期(6月10日—9月9日),水库最高运行水位155.99m,平均水位为147.8m,较汛限水位145m抬高了2.8m,累计拦蓄洪水量为75.4亿m3。与按《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调度相比较,汛期平均水位抬高了2m,最大出库流量减少了8000m3/s,为下游减轻了防洪压力,降低了上堤防汛成本;发电量增加了10亿k W·h,经济效益显著;出库流量大于30000m3/s的天数减少了2天,没有出现大于35000m3/s的情况,较好地满足了两坝间中小船舶的通航需求。

2.提前蓄水情况与效果

2015年三峡水库从9月10日开始蓄水。由于蓄水前水库实施了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运用,拦蓄了部分汛末洪水,库水位有一定上浮,9月10日相应库水位为156.01m。9月蓄水期间,利用了汛末水资源,9月底水库蓄水至166.41m,10月28日9时水库顺利蓄水至175m。蓄水期间,三峡水库9月和10月平均下泄流量分别为20400m3/s和13000m3/s,最小出库流量分别达到了17000m3/s和10000m3/s,较好地满足了下游供水需求,下游两湖地区未受明显影响,三口断流情况也得到有效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