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3—2012年期间的实测资料,按照宜昌站月平均流量5000m3/s、10000m3/s、19000m3/s、32000m3/s、39000m3/s分为5个流量级,分别统计分析了长江中游月平均含沙量沿程恢复情况,如图3.6-4所示。由图可见,在同一流量下,宜昌—监利河段月平均含沙量呈明显递增趋势,受洞庭湖、汉江汇流与河床比降变化等影响,监利—螺山河段月平均含沙量均以减小为主,螺山—汉口河段月平均含沙量数值变化不大。
图3.6-4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游月平均含沙量沿程恢复变化
三峡水库下泄的月平均流量越大,长江中游各水文站月平均含沙量越大。在宜昌站月平均流量为5000m3/s时,月平均含沙量在沙市站以下河段基本变化不大,其恢复距离约为170km。在宜昌站月平均流量为10000m3/s、19000m3/s、32000m3/s、39000m3/s时,大多至监利站月平均含沙量恢复数值达到最大。由于长江中游水文站点较稀,且螺山站受洞庭湖汇流的影响,因而很难给出以上恢复距离的精确数值。以螺山—汉口河段月平均含沙量来分析,两站月平均含沙量数值相差不大,说明螺山—汉口河段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冲淤变化幅度还不大。
同理,根据宜昌站5级流量分别统计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3—2012年期间长江中游各个站点粒径小于0.125mm与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沿程恢复情况,如图3.6-5和图3.6-6所示。
(www.xing528.com)
图3.6-5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沿程恢复变化
图3.6-6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沿程恢复变化
由图3.6-5分析可知,在同一流量下,宜昌—监利河段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有一定程度递增趋势,受洞庭湖、汉江汇流与河床比降变化等的影响,监利—汉口河段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变化仍以减少为主。三峡水库下泄的月平均流量越大,长江中游各水文站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同样也越大。在宜昌站月平均流量为5000m3/s、10000m3/s和19000m3/s时,至监利站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恢复数值达到最大;在宜昌站月平均流量为32000m3/s和39000m3/s时,至枝城站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恢复数值基本达到最大。在枝城—监利河段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基本变化不大,应与大流量下荆江三口分流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河段挟沙能力等因素有关。由于螺山站受洞庭湖汇流、河床比降等影响,很难给出以上恢复距离的精确数值,监利—螺山河段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除在5000m3/s流量级有一定增加外,在其他流量级下均以减小为主。螺山—汉口河段在中小流量下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略有减小或基本不变,而在中大流量下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略有增加。
由图3.6-6分析可知,在同一流量下,宜昌—监利河段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均明显递增,受洞庭湖、汉江汇流与河床比降变化等影响,监利—螺山河段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明显减小,螺山—汉口河段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变化不大。在宜昌站上述5级月平均流量下,至监利站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恢复数值达到最大。
综上所述,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水库清水下泄,引起长江中游河段含沙量发生长距离沿程恢复,其中,月平均含沙量大多在宜昌—监利河段恢复达到最大值,受洞庭湖汇流、汉江汇流、河床比降等影响,监利—螺山河段月平均含沙量多以减小为主,而螺山—汉口河段月平均含沙量变化不明显。与粒径小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的恢复情况相比,粒径大于0.125mm泥沙月平均含沙量恢复速率更快,这主要与长江中游河床组成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