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资源总量
权威资料统计,1956~2006年的50年中,我国的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648毫米,低于全球陆地平均值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台湾地区多年平均降水2535毫米,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则不足25毫米。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80%。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是洪水径流量。我国降水量年际之间变化很大,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3~8倍,并且出现过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剧烈变化和年内高度集中,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我国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地表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资源总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动态水量,河川径流量基本上综合反映了这一水量。根据1956~2006年资料的分析计算,全国降水量中约有56%的水量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84毫米,其中地下水排泄量6780亿立方米,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560亿立方米,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171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约4年一遇)全国河川径流量约25490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约20年一遇)为23590亿立方米。
土壤水通量
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径流,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8288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6762亿立方米,平原区1874亿立方米,山区与平原区重复交换量约348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
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多出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地下水不开采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经计算,北方平原地区平均年潜水蒸发量为844亿立方米,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通过地下水开采,部分潜水蒸发可以被利用。
可利用年径流总量和入境、出境、入海水量(www.xing528.com)
1956~2006年从境外流入东北、西北、西南各河流的年径流量172亿立方米,加上我国境内产生的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总的可利用年径流量为27287亿立方米。同期,由我国境内经东北、西北、西南边境流出境外的年径流总量为732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年径流总量的26.8%;直接入海水量17243亿立方米,占可利用年径流总量的83.2%;在我国境内消耗的水量约2724亿立方米,占可利用年径流总量的10%,其中在外流河区域共消耗1699亿立方米,占外流区可利用径流总量的6.5%;内陆河区域共消耗水量1025亿立方米,占内陆河区域可利用径流总量的81.6%。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因我国人口众多,根据2006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平均值的1/3左右。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7个有关组织于2006年对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排在世界第121位。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提出的“持续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给前景”报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000立方米为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国家。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接近1700立方米,进入用水紧张的国家行列。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和生产力的分布不相适应,根据2006年资料统计,将全国10个流域分区合并成南方、北方与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进行水、土资源,生产力组合条件的比较。
(1)南方区。全国水资源有80.4%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该地区的人口占全国53.6%,耕地占全国35.2%,GDP占全国55.5%。人均水资源量348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431.7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2)北方区。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人口占全国44.3%,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2.8%,水资源仅占全国14.7%。人均水资源量74.7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471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黄淮海三流域尤为突出,三流域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7%,GDP占全国32.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7.7%。三流域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亩均少于4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
(3)内陆河区。内陆河片土地面积337万平方千米,约为全国的35%,水资源总量13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9%。该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7%,虽然人均水资源量约达到4876立方米,亩均约1600立方米,但干旱区沙漠绿洲生态需要大量水分维系其脆弱的稳定性,使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受到生态环境需水的制约。
就全国而言,我国河流的天然水质是相当好的。在南方和北方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都比较低。全国主要江河干流的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也都比较低,其中最大的是黄河干流,其矿化度一般也只有300~500毫克/升,总硬度一般为85~110毫克/升,属中等矿化度适度硬水。
根据1950~1997年接近50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近20多年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了北旱南涝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华北地区持续偏旱,京津地区、海滦河流域、山东半岛10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0%~15%,气温偏高0.1℃~0.36℃。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加大,产流量明显减少。初步分析,1980~1989年海滦河全流域平均产生地表径流仪155亿立方米,比1956~1979年平均径流量288亿立方米减少了46.2%,约133亿立方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干旱区向西南方向延伸,黄河中上游地区(陕甘宁)、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1990~1998年的9年中,平均降水量偏少5%~10%,气温偏高0.3℃~0.8℃。黄河利津以上同期平均产水量估计偏少32%,约211亿立方米。海滦河和淮河的年径流量也都明显偏少。
西北内陆地区,1980年降水量略有减少(2.5%),1990年略有增加(8.9%)。由于高山地区冰川融水的多年调节作用,各河流出山口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基本持平。西部有少数河流如阿克苏河径流量略有增加,东部有个别河流如石羊河径流量略有减少。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最近18年北方明显偏旱而南方偏涝,在原评价24年系列基础上再增加最近18年的资料,估计对全国水资源总量的影响不大。北方缺水地区持续枯水期的出现,以及黄河、淮河、海河和汉江枯水期遭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剧了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据有关国际研究,未来50年全球年平均气温预计将升高0.7℃~4.0℃。气温升高1℃,地表蒸腾量将可能提高10%~15%,水资源量将相应减少。我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