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透镜:如何利用透镜获得足够的光强?

透镜:如何利用透镜获得足够的光强?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8为了使像平面上的感光区域获得足够的光强,小孔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此时,透视投影模型不再成立。图2.9为了在像平面获得非零的辐照强度,透镜被用于替代理想小孔。理想透镜有一个缺点,也就是说,它只能被用来汇聚透镜前z处的点所发出的光。其中,z′是像平面和透镜之间的距离,f表示焦距,如图2.9所示[10]。相反的,位于光轴上的、和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焦

透镜:如何利用透镜获得足够的光强?

图2.8 为了使像平面上的感光区域获得足够的光强,小孔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此时,透视投影模型不再成立。空间中的点透过小孔会在像平面上形成一个“光斑”,所形成的图像是这些光斑的叠加结果。正因如此,小孔成像实验得到的是一张模糊的图像。

事实上,上面介绍的透视投影是一个理论模型。要在像平面上得到一定强度的光照,相机光圈必须有一定的尺寸。因此,我们前面介绍的小孔的直径就不能为零。于是,我们前面关于投影的简单分析(即:小孔成像模型)将不再适用,因为,当小孔的直径不为零时,场景中的一个点所成的像将会是一个小光斑,而不再是一个点(如图2.8所示)。此时,生成的图像是这些光斑叠加的结果。正因如此,小孔成像实验得到的图像往往是模糊的[9]

我们不能将小孔做得太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光的波动性。在小孔的边缘上,光将发生衍射,因此,这些光将在像平面上“散播”。当小孔变得越来越小时,入射光的“散播”范围将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入射光中越来越多的能量将会被“散播”到:偏离入射光方向的“地方”。

为了解决小孔相机的上述问题,我们现在考虑:在成像系统中使用透镜(如图2.9所示)。一个理想的透镜具有如下两个性质:1)它的投影方式和小孔模型相同,同时,2)将一定数量的光线汇聚在一起。透镜越大,从物体处看过去,对应的立体角也越大,相应的,透镜所截取的从物体表面反射(或发出)的光也会越多。通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会发生偏转,在一个准确聚焦的成像系统中,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将会发生偏转,并且,这些光线最终会被汇聚,从而和通过透镜中心的光线相交于同一点。

图2.9 为了在像平面获得非零的辐照强度,透镜被用于替代理想小孔。一个完美的透镜所生成的图像,和小孔模型所成的像遵循相同的投影公式,但是同时,它聚集了一个面积非零的区域上的光。只有在某一特定距离,透镜才会产生出聚焦良好的图像。

理想透镜有一个缺点,也就是说,它只能被用来汇聚透镜前z处的点所发出的光。通过我们所熟悉的透镜公式:

我们可以计算出z。其中,z是像平面和透镜之间的距离,f表示焦距,如图2.9所示[10]。如果场景中的点和透镜的垂直距离不等于z,那么,它们在像平面上所成的像是一个小圆斑;因为从物体表面某一点“出发”的光线,在经过透镜的汇聚后,会形成一个以“聚焦点”为顶点的圆锥,这个圆锥和像平面相交,会形成一个圆斑。

我们可以计算模糊圆斑的尺寸。一个和透镜之间的距离为的点所发出的光线,会被聚焦于:距离透镜处的位置,其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果像平面的位置正好使得:距离透镜z处的点被准确聚焦,那么,距离透镜处的点在像平面上所产生的光斑的直径b为:(www.xing528.com)

其中,d为透镜的直径。

成像域的深度是指:物体能够被聚焦得“足够好”的距离范围,“足够好”是指:模糊光斑的直径小于成像仪器的分辨率。成像域的深度依赖于我们所使用的传感器,但是,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传感器,都有这样的规律:透镜的直径越大,成像域的深度就越小。同时,使用大的光圈会增大聚焦误差。

通过简单的光线传播法则,我们可以理解单透镜的组合。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1)穿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发生偏转,2)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将被汇聚于光轴上的一点,并且,该点和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焦距。事实上,这个结论正好就是焦距的定义,也就是说,从无穷远处的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被透镜汇聚成一点,该点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被称为焦距。相反的,位于光轴上的、和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焦距的点所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将在透镜的另一侧发生偏转,成为一条平行于光轴的光线。这个结论可以从光线传播的可逆性得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原来的出射光线作为入射光线,那么,新的出射光线就是原来的入射光线。

简单透镜的制作方法是:将透明玻璃的两面打磨成两个球面,光轴即为穿过这两个球面的球心的直线。任何用这种方法做成的简单透镜都会产生缺陷和像差。出于这个原因,人们通常将几个简单透镜组合在一起,仔细地将它们沿着光轴排列起来,做成一个具有更好性质的组合镜。

厚透镜是关于这种透镜系统的一个有用模型,如图2.10所示。我们可以定义两个垂直于光轴的主平面。这两个主平面和光轴的两个交点,被称为节点。进入第一个节点的光线,将沿着相同的方向从第二个节点离开。这定义了组合透镜的投影方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组合透镜的厚度。我们可以将薄透镜看作是厚透镜的特例,也就是说,让这两个节点重合在一起。

理论上,我们无法做出完美的透镜,不但因为透镜的投影方式不可能和理想小孔完全一样,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对所有光线的准确聚焦是无法实现的。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像差。对于一个设计精良的透镜,这些缺陷会被尽可能地做到最小,但是,随着透镜光圈的增大,减少这些缺陷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在光线的汇聚能力和图像的质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图2.10 理想的厚透镜可以作为:绝大多数实际透镜的一个合理模型。厚透镜的透视投影方式和理想薄透镜是相同的;和薄透镜不同的是,厚透镜会沿着光轴产生一个偏移量:透镜的厚度t。我们可以通过:主平面和节点,来理解厚透镜。节点是指:光轴与主平面的交点。

我们所特别关注的一种缺陷是光晕。想象我们将:一些不同直径的圆形光圈,依次排列在一起,并且,让它们的圆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如图2.11所示)。当你沿着这条公共直线看过去时,最小的光圈将决定你的视野。当你沿着偏离这条线的方向看过去时,一些其他的光圈将会逐渐遮挡你的视野,直到最后你什么都看不见为止。对于一个单透镜来说,进入透镜的所有光线都会被聚焦在图像中;但是,对于一个组合透镜而言,一些透过第一个透镜的光线,可能会被第二个透镜挡住。这取决于:1)入射光线相对于光轴的倾斜程度,以及,2)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因此,相对于光轴上的点,图像中远离光轴的点的聚光效果会变差,随着该点和图像中心之间距离的增大,其灵敏度也会降低。

此外,随着入射光和光轴之间夹角的增大,透镜的像差会以指数形式增加。像差按其级别进行分类。像差的级别是指:像差与夹角之间的函数关系中所对应的指数(这个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光轴上的点可能会被很好地聚焦,而本应该被聚焦在图像角落上的点,由于像差的原因,其成像结果将会被“抹成一片”(而不再是一个点)。由于这个原因,在像平面上,只有一个有限的区域可以被用于成像。随着入射光线与光轴之间夹角的增大,像差的大小会以指数形式增加。因此,只使用透镜的中心部分,可以提高成像质量。

图2.11 随着入射光和光轴之间夹角的增大,所能获取到的光的功率将变得越来越小,这种现象被称为光晕。产生光晕的原因是:透镜系统中的小孔阻挡了进入透镜系统的部分光线。由于存在光晕,因此,沿着指向图像区域边界的方向,(成像系统的)灵敏度会发生光滑的(但是有时非常快速的)衰减。

在不需要完全利用成像系统的聚光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透镜系统中加入光圈,从而提高成像质量。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固定的光圈挡住了那些和光轴之间有较大夹角的入射光线,使得它们无法穿过透镜而“进入”远离图像中心的区域。这提高了(图像中)远离中心的区域的成像质量,但是,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光晕。在绝大多数使用透镜的普通应用中,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对于图像亮度的光滑的空间变化,人眼是极其不敏感的。但是,对于机器视觉,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要通过:对图像亮度的测量结果,来判断场景的亮度[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