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灭弧室中,施加纵向磁场是提高阳极斑点形成临界电流值的有效措施,本节将通过实验方法量化分析纵向磁场对大触头直径(≥60mm)、大开距(≥40mm)条件下的阳极斑点形成临界电流的影响。实验电路采用50HzL-C振荡放电回路,实验模型采用仿真126kV真空灭弧室直径、开距参数的可拆真空灭弧室。
实验选取了两种形式的电极与纵向磁场系统,如图3-18所示。一种是“平板触头―外施均匀纵磁”形式,纵向磁场由外施亥姆霍兹励磁线圈通入直流产生。磁场强度BAMF范围设定为0~122mT。另一种是“纵磁结构触头”形式,选用杯状纵磁结构触头。当电弧电流流经触头动静两端时,纵磁结构触头间产生自生纵向磁场,磁场强度BAMF大小随交流电弧电流瞬时变化而改变,而单位电流下触头产生纵向磁场的能力mT/kA则保持不变。根据触头直径和开距的不同,杯状纵磁触头在触头表面上产生的纵向磁场最大可达到9.5mT/kA。通过改变杯状纵磁触头杯座开槽旋转方向,可以使杯状纵磁触头产生上下两种方向的纵向磁场,进而研究纵磁结构触头条件下磁场方向对阳极斑点临界电流的影响。
图3-18 纵向磁场施加方式
a)平板触头—外施纵磁 b)杯状纵磁结构触头自生磁场
本节实验所用触头试品见表3-1。
表3-1 本章触头试品设计汇总表
实验数据经整理后的结果如图3-19所示。其中数据可以拟合为如式(3-7)形式的线性关系式,表3-2是线性拟合后的斜率数据。
Ith=I0AMF+s′Bcrit (3-7)
图3-19 不同触头直径D下,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与外施纵向磁场BAMF的关系
表3-2 不同触头直径D下,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和外施纵向磁场BAMF线性关系斜率s′
分别使燃弧时间10ms内平均分闸速度v=1.2m/s、1.8m/s和2.4m/s,触头立体角(D/l)分别约为5、3.5和2.5。实验中外施纵向磁场BAMF设定范围为0~122mT,纵向磁场方向向下。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3-20和表3-3所示。
图3-20 不同分闸速度v下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与外施纵向磁场BAMF的关系
表3-3 不同分闸速度v下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和外施纵向磁场BAMF线性关系斜率s′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存在一个临界外施纵向磁场,当外施纵向磁场高于此临界值时,就会抑制阳极斑点的形成。引入临界纵向磁场磁感应强度Bcrit的概念。当外施纵向磁场BAMF超过该临界水平,阳极斑点将不会出现,相反则会出现。临界纵向磁场磁感应强度Bcrit即为避免阳极斑点出现所需最小纵向磁场BAMF,由(3-7)式可知
Bcrit=k×(Ith-I0AMF) (3-8)
式中 k——k=1/s′。
1.触头直径D的影响变化
这种情况下触头直径D调节范围为12~100mm,燃弧开距l=24mm保持不变。由表3-2中斜率s′可以得到,为避免阳极斑点出现真空灭弧室不同触头直径D下对应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其结果见表3-4。
表3-4 不同触头直径D下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
(www.xing528.com)
从表3-4中的结果可知,随着触头直径D的增大,避免阳极斑点出现所需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则趋于减小。于是根据表3-4可以得到不同触头直径下与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的关系,结果如图3-21所示。从图3-21可知,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随触头直径D呈幂函数形式衰减,且满足表达式
BcritAMF/Ith=mDα (3-9)
式中 m和α——常数,根据图3-21中数据拟合可以得到m=5516.4,α=-1.63。于是真空灭弧室避免阳极斑点出现所需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mT/kA)与触头直径D(mm)之间的关系满足
BcritAMF/Ith=5516.4D-1.63 (3-10)
上述结果表明,阳极斑点临界纵向磁场Bcrit随临界电流Ith的变化率因触头直径D的增大而减小。提高相同的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值,大触头直径D时所需纵向磁场BAMF较小。这也同样意味着纵向磁场对提高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的作用效果在大的触头直径D时更显著。
图3-21 不同触头直径D下,避免阳极斑点出现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
式(3-10)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可以为真空灭弧室触头小型化提供理论参考。例如,已知真空灭弧室原有触头直径为DA时,在满足相同电流开断能力前提下,使得真空灭弧室触头直径由DA(mm)减小到DB(mm),则根据式(3-10),为避免阳极斑点出现真空灭弧室内部临界纵向磁场BcritAMF/Ith特征需满足如下:
式中 (BcritAMF/Ith)A和(BcritAMF/Ith)B——分别为直径为DA和DB时对应的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
α——常数为-1.63。
由上式换算得到
式中 β——常数,β=1/α。
2.燃弧开距l的影响变化
这种情况燃弧开距l基于分闸速度v改变来调节,燃弧开距l范围为12~24mm,由燃弧时间10ms内平均分闸速度1.2m/s、1.8m/s和2.4m/s来确定。触头直径D=60mm保持不变。同样根据表3-3中的结果,可以得到真空灭弧室中不同燃弧开距l下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见表3-5。
表3-5 不同燃弧开距l下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
从表3-5可知,随着分闸速度v或燃弧开距l的增大,避免阳极斑点出现所需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也趋于增大。当分闸速度v由1.2m/s增大到1.8m/s和2.4m/s,或燃弧开距l由12mms增大到18mm和24mm时,对应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分别为6.6mT/kA、7.0mT/kA和7.1mT/kA。
根据表3-5,不同燃弧开距l下的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结果如图3-22所示。该图结果表明,提高相同的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值,小燃弧开距l时所需纵向磁场BAMF较小。这意味着,纵向磁场对提高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的作用效果在小的燃弧开距l时更显著。然而相对于触头直径D,燃弧开距l改变时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几乎不变。图3-22中不同燃弧开距l下BcritAMF/Ith都约为7.0mT/kA。因此可以认为真空灭弧室特定触头直径D下具有已知确定的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随燃弧开距l的影响变化不大。
图3-22 不同燃弧开距l下,避免阳极斑点出现临界纵向磁场系数BcritAMF/Ith
3.纵向磁场方向的影响
实验研究对比了磁场方向对形成阳极斑点的影响,包括了“平板触头―外施纵磁”和“杯状纵磁结构触头”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纵向磁场方向改变对阳极斑点临界电流Ith大小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说明阳极斑点的形成与纵向磁场方向无关,同时也与阴极斑点和弧柱的旋转方向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