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印度佛教的服饰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佛教服饰的传入,不仅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服装种类与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服饰的文化对另一种服饰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这使中国传统的服饰观念发生变迁。
首先,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以及敦煌壁画上的佛教故事中,有许多唐代服饰是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敦煌壁画飞天造型中袒露肚腹的衣裙和眉间的红印都与佛教异域的服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隋唐宽松开放的文化氛围,在服饰上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尤其是妇女服饰,式样之繁多,袒露程度之空前,均大大超过了前代(图2-3-9)。
其次,学习提炼印度的制衣方法。印度袈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较大块的布料割裁成小块正方形和长方形布片,然后再缝合而成。纵向缝合称为竖条,横向缝合称为横堤。两者再按规定的条数交错缝合,呈水田状,称为“田相”。袈裟的缝法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两种。
图2-3-9 壁画与塑像中的服饰(www.xing528.com)
这种用许多小碎布片缝制成规则和不规则的几何色块的制衣方法使唐、宋时代的一些贵族妇女受到启发,她们用各色绸缎仿照“田相”的形状拼缝裁制成时装,称为“水田衣”。清朝翟灏《通俗编》记载:“王维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按时俗妇女以各色帛寸翦间杂,紩以为衣,亦谓之水田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称为“水田衣”的时装,在明清的妇女中也曾风靡一时。
另外,受到佛教“借福”思想的影响,中国民间妇女常用各色零碎布片拼缝成被面、门帘或婴儿的小衣服(也称为“百衲衣”),据说穿用和盖在身上,能因惜福而得福(图2-3-10)。
图2-3-10 水田衣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就是在不断地与外来服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发展,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服饰,也在这个吸收与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地中国化,丰富其文化内涵,保持了独有特色。佛教服饰以独特的理念丰富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成、丰富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