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分析的时段
针对各类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影响特征和所处的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差异,工程分析所关注的工程行为和主要生态影响在不同阶段会有所侧重。
1.施工期
时间跨度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对生态影响来说,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同等重要且各具特点,施工期产生的直接生态影响一般具有临时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产生的间接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在实际工程中,施工期生态影响在注重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可能造成的间接影响。施工期是生态影响评价必须重点关注的时段。
2.运营期
一般比施工期长得多,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会有明确的期限要求。由于时间跨度长,该时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如水库蓄水会使周边区域地下水位抬升,可能造成区域土壤盐渍化甚至沼泽化,井下采矿时大量疏干排水可能导致地表沉降和地面植被生长不良甚至荒漠化。运营期是生态影响评价必须重点关注的时段。
3.退役期
不仅包括主体工程的退役,也涉及主要设备和相关配套工程的退役,如矿井(区)闭矿、渣场封闭、设备报废更新等,也可能存在环境影响需要解决。
(二)工程分析的对象
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明确项目组成、建设地点、占地规模、总平面及现场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时序、建设周期和运行方式、总投资及环境保护投资等。一方面,要求工程组成要完备,包括临时性、永久性,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退役期的所有工程;另一方面,要求重点工程突出,对生态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的工程和处于环境保护目标附近的工程应重点分析。
工程分析既要考虑工程本身的生态影响特征,也要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区域敏感目标。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不同,同类工程的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异;同样的生态影响强度,因与区域敏感目标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其生态影响的程度不同。改、扩建项目还应包括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物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方案等内容。
(三)工程分析的内容
1.工程概况
介绍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给出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介绍工程特征,给出工程特征表;完整交代工程项目组成,包括施工期临时工程,参照表3.6,给出项目组成表;阐述工程施工和运营设计方案,给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工程布置示意图;有比选方案时,在上述内容中均应有介绍。
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和水平衡图等基本图件。
表3.6 工程分析的对象分类及界定依据
2.初步论证
主要从宏观上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初步论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建设项目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2)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的合理性。
(3)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3.影响源识别
应明确建设项目在勘察期、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等不同时段的各种工程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除了主要产生生态影响外,还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其影响源识别主要从工程自身的影响特点出发,识别可能带来生态影响或污染影响的来源,包括工程行为和影响源。在进行影响源识别时,应尽可能给出定量或半定量数据。
工程行为分析时,应明确给出土地征用量、临时用地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取土量、弃渣量、库区淹没面积和移民数量等。
污染源分析时,原则上按污染型建设项目要求进行,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与振动、电磁等方面分别考虑,明确污染源位置、属性、污染物产生量、污染物处理与处置量和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分析原有工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原有工程影响源和源强。
4.环境影响识别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一般从社会影响、生态影响和污染影响三个方面考虑,在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识别。
应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及环境现状,分析可能受工程行为影响的因素。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识别,不仅要识别工程行为造成的直接生态影响,而且要注意污染影响造成的间接生态影响,甚至要求识别工程行为和污染影响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累积效应(累积影响),明确各类影响的性质(有利、不利)和属性(可逆、不可逆,临时、长期等)。
5.环境保护方案分析
要求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论证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必须满足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要求,技术先进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确保环境目标可达性。环境保护方案分析至少应有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施工和运营方案合理性分析。
(2)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分析。
(3)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4)环境保护措施处理效率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
(5)环境保护措资估算及经济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环境保护方案的分析,对于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应提出比选方案,进行分析后提出推荐方案或替代方案。
6.其他分析(www.xing528.com)
包括非正常工况类型及源强、风险潜势初判、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以及防范和应急措施说明。
(四)生态影响型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评价范围划分,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采掘和农林水利三大类别,由于征租用地面积大,直接生态影响范围较大和影响程度较为严重,评价等级多为一级或二级;海洋工程和输变电工程涉及征租地面积较大,结合考虑直接生态影响范围或直接影响程度,二级评价等级较为常见;而其他类建设项目征租用地范围有限,直接生态影响一般局限于征租用地范围,直接影响范围和程度有限,评价等级一般为三级。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线型、区域型)和影响方式不同,以下选择公路、管线、航运码头、油气开采和水电项目为代表,明确工程分析技术要求。
1.公路项目
工程分析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主,按照生态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社会环境等要素识别影响源和影响方式,并估算影响源的源强。
施工期是公路工程产生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主要阶段,应重点考虑工程用地、桥隧工程和辅助工程(施工期临时工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工程用地分析中说明临时租地和永久征地的类型、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位置和数量;桥隧工程要说明位置、规模、施工方式和施工时间计划;辅助工程包括进场道路、施工便道、施工营地、作业场地、各类料场和弃渣场等,应说明其位置、临时用地类型和面积及恢复方案,并明确表土堆存和利用方案。
施工期要注意主体工程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路基开挖工程涉及弃方利用和运输问题,路基填筑需要借方和运输,隧道开挖涉及弃方和爆破,桥梁基础施工涉及底泥清淤、弃渣等。
运营期主要考虑交通噪声、管理区和服务区“三废”、线型工程阻隔及景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根据沿线区域环境特点和可能运输货物的种类,识别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风险事故。
2.管线项目
工程分析应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一般管道工程的生态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
施工期工程分析对象应包括施工作业带清理(表土堆存和回填)、施工便道、管沟开挖和回填、管道穿越(定向钻和隧道)工程、管道防腐和铺设工程、站场建设和监控工程。重点明确管道防腐、管道铺设、穿越方式、站场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源、影响方式,对于重大穿越工程(如穿越大型河流)和处于环境敏感区工程(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应重点分析其施工方案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工程分析时,应注意管道不同的穿越方式可能造成不同影响。
大开挖方式: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方一般就地平整,通常不产生弃方问题。
悬架穿越方式:不产生弃方和直接环境影响,但存在空间、视觉干扰问题。
定向钻穿越方式:存在施工期泥浆处理与处置问题。
隧道穿越方式:除隧道工程弃渣外,还可能对隧道区域的地下水和地面植被产生影响;若有施工爆破则产生噪声、振动影响,甚至有局部地质灾害。
运营期主要是污染影响和风险事故。工程分析应重点关注增压站的噪声源强、清管站的废水和废渣源强、分输站超压放空的噪声源和排空废气源、站场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风险事故应根据输送物品的理化性质和毒性,一般从管道潜在的各种灾害识别风险源头,按照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人为破坏三种原因造成的事故分别估算事故源强。
3.航运码头项目
工程分析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主,按水环境(或海洋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识别影响源和影响方式,并估算影响源的源强。
施工期是航运码头工程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阶段,重点考虑填充造陆工程、航道疏浚工程、护岸工程和码头施工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说明施工工艺和施工布置方案的合理性,从施工全过程识别和估算影响源。
运营期主要考虑陆域生活污水、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船舶污染物和码头、航道的风险事故。海运船舶污染物(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压载水、垃圾等)的处理与处置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同时,应特别注意从装卸货物的理化性质及装卸工艺分析,识别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风险事故。
4.油气开采项目
工程分析涉及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各时段影响源和主要影响对象存在一定差异。
工程概况中应说明工程开发性质、开发形式、建设内容、产能规划等,项目组成应包括主体工程(井场工程)、配套工程(各类管线、井场道路、监控中心、办公和管理中心、储油/气设施、注水站、集输站、转运站点、环境保护设施、供水、供电、通信等)和施工辅助工程,分别给出位置、占地规模、平面布局、污染设施(设备)和使用功能等相关数据和工程总体平面图、主体工程(井位)平面布置图、重要工程平面布置图和土石方、水平衡图等。
施工期,土建工程的生态保护应重点关注水土保持、表土堆存和利用、植被恢复等措施;对钻井工程更应注意钻井泥浆的处理与处置、落地油处理与处置、钻井套管防渗等措施的有效性,避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
运营期,以污染影响和事故风险分析和识别为主。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含油废水、废弃泥浆、落地油、油泥的产生点,说明其产生量、处理与处置方式、排放量和排放去向。对滚动开发项目,应按“以新带老”要求,分析原有污染源并估算源强。风险事故应考虑到钻井套管破裂、井场和站场漏油(气)、油气罐破损和油气管线破损等而产生泄漏、爆炸和火灾等情形。
退役期,主要考虑封井作业。
5.水电项目
工程分析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主。
施工期工程分析应在掌握施工内容、施工量、施工时序和施工方案的基础上,识别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运营期的影响源应包括水库淹没高程及范围、淹没区地表附属物名录和数量、耕地和植被类型与面积、机组发电用水及梯级开发联合调配方案、枢纽建筑布置等方面。
运营期生态影响识别时应注意水库、电站运行方式不同,运营期生态影响也有差异。
对于引水式电站,厂址间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脱水河段,其水生生态、用水设施和景观影响较大。
对于日调节电站,下泄流量、下游河段河水流速和水位在日内变化较大,对下游河道的航运和用水设施影响明显。
对于年调节电站,水库水温分层相对稳定,下泄河水温度相对较低,对下游水生生物和农灌作物影响较大。
对于抽水蓄能电站,水库区域易使区域景观、旅游资源等受影响。
环境风险主要是大坝溃坝、弃渣场失稳、水库库岸侵蚀、下泄河段河岸冲刷引发塌方,甚至诱发地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