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极管型号的识读
通常,二极管的命名都采用直标法标注命名。但具体命名规则根据国家、地区及生产厂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二极管的命名方式。
(1)国产二极管型号的识读
我国生产的二极管型号命名包含5个部分,包括产品名称、材料、类型、序号、规格号。图5-4所示为我国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及识读方法。
图5-4 我国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及识读方法
【提示】
第一部分的产品名称常用数字“2”标识,表示有效极性引脚;第二部分的材料/极性常用字母标识,表示二极管的材料和极性;第三部分的类型常用字母标识;第四部分的序号常用数字标识,表示同类产品中的不同品种,以区分产品的外形尺寸和性能指标等,有时会被省略;第五部分的规格号,表示二极管生产的规格型号,有时会被省略。
【资料】
上图型号标识为“2CP10”,“2”表示二极管,“C”表示N型硅材料,“P”表示其为普通管,“10”表示其序号。通过识读可知,该二极管为N型普通硅材料二极管。我国二极管材料和类型中不同字母的含义参照表5-1所列。
表5-1 我国二极管材料和类型中不同字母含义对照表
(2)日本二极管型号的识读
日本生产的二极管的型号由5个部分构成,包括有效极性、代号、材料/类型、顺序号和规格号。图5-5所示为日本生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及识读方法。
图5-5 日本生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及识读方法
【提示】
第一部分的有效极数常用数字“1”标识,表示有效极性引脚;第二部分的代号常用字母“S”标识,表示日产元器件:第三部分的材料/极性常用字母标识:第四部分的顺序号常用数字标识,从“11”开始,表示在日本电子工业协会注册登记的顺序号;第五部分的规格号,表示二极管生产的规格型号,有时会被省略。
(3)美国二极管型号的识读
美国生产的二极管的型号一般也由5个部分构成,但实际标注中只标出有效极性、代号、顺序号三部分。图5-6所示为美国生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及识读方法。
图5-6 美国生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式及识读方法
【提示】
第一部分的有效极数常用数字“1”标识,表示有效极性引脚;第二部分的代号常用字母“N”标识,表示美国产元器件;第三部分的顺序号常用数字标识。(www.xing528.com)
【资料】
对于没有任何标识信息的二极管,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来识别其类型或材料。
一:根据不同类型二极管的外形特征来识别,例如,稳压二极管外观多为红色玻璃外壳、整流二极管多为黑色柱形、快恢复二极管多为圆形黑白相间且引脚较粗等,对干一般维修人员能够根据这些特点,大体识别出二极管的类型就能够满足一般维修要求了。
二:根据二极管的应用环境来识别。例如,在电子产品的电源电路中,次级输出部分一般设有多个整流二极管,用于将变压器输出的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因此,在电路板中,位于该电路范围内的二极管多为整流二极管。
三:根据二极管应用电路原理图或电路板附近的标识来识别。大多电子产品都配有其维修电路原理图,在电路原理图中通常会标有各种元器件的型号、主要参数等信息,根据该信息很容易进行识别。而且,有些电子产品电路板中在二极管附近会印有其型号标识,也很容易进行识别。
四:通过简单的测试来识别。根据硅二极管和锗二极管的特点,可使用万用表检测其导通电压的方法来判别其材料。例如,若实测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在0.2~0.3V内,则说明该二极管为锗二极管:若实测在0.6~0.7V范围内,则说明所测二极管为硅二极管。
2.二极管引脚极性的识别
二极管的引脚具有正负极之分,能够准确识别二极管的引脚极性在测试时是十分重要的。
(1)根据二极管上的标识或引脚特性识别
大部分二极管会在外壳上标有极性标识,有些通过电路符号表示,有些则通过色环或引脚长短特征进行标识。图5-7所示为二极管引脚的常见标识方法。
图5-7 二极管引脚的常见标识方法
【提示】
在外壳上标出电路符号的二极管,竖线一侧为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即为二极管的正极。
发光二极管可以通过引脚的长短来判别极性。引脚相对较长的一端为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较短的一端为发光二极管的负极。
一些大功率二极管,有螺纹的一端为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即为二极管的正极。
在外壳上有色环的二极管,色环一端为负极,另一端为二极管的正极。如:稳压、检波二极管多为红色玻璃外壳封装,在其表面通常有一个黑色色环标注,这表明该端引脚为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为二极管的正极。
整流二极管在黑色的外壳上通常有白色环标注的一端为整流二极管的K极(负极),另一端为二极管的正极。
(2)根据电路板上的标识信息或电路符号进行识别
识别安装在电路板上的二极管的引脚极性时,可观察二极管附近或背面焊点周围有无标识信息,根据标识信息很容易识别引脚极性。此外也可根据二极管所在电路,找到对应的电路图纸,根据图样中的电路符号识别引脚极性。图5-8所示为电路板上的标识信息。
图5-8 电路板上的标识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