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早已从核心技术算法的创新时期发展到了典型行业试点应用的突破时期,并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关键点在于人工智能能否解决社会刚需,发挥更好、更大规模的作用。
疫情期间,疫情防控筛查的工作量之大,依赖传统的社区人员和医务人员上门排查或者人工打电话排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电话机器人给居民打电话、发短信,宣传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防控知识及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能在提高医务人员通知和随访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医务人员上门沟通的风险。
除了医疗,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在教育领域被迅速推进。“AI+教育”助力停课不停学。未来,线上线下的联合教学将成为新常态,名师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给更多的孩子讲课,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批改作文,在数理化等课程上进行知识图谱的推荐,让孩子在线上授课中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人工智能点亮人间烟火,将使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受益。
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用来抗击疫情,更是支撑复工复产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这一推动力并未消失,而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在司法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公安、检察院、法院、政法委等司法相关主体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司法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动生成笔录、调取相关数据、监测瑕疵和全程留痕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一线公安干警的办案效率。2020年“两会”期间颁布了《民法典》,“两会”结束后的次日,《检察日报》联合科大讯飞开发的《民法典》微信小程序“民法知道”正式上线。该小程序旨在在《民法典》领域,打造一款集理论解读、知识讲解、互动咨询、培训等内容于一体的集成式法律平台,以及民事检察工作的连接器和显示平台,极大地助力了《民法典》的落地。
在智慧城市领域,面对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水电气、社区、物业视频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用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自动拨打老人、亲属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体现智慧城市的温度。而在无障碍应用中,人工智能让盲人“听得见”文字,让聋人“看得见”声音,让信息沟通无障碍,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