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现在大家都对人工智能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但是在这次疫情初期,我们还是高度依赖人工的。当上海的防疫部队奔赴武汉时,我们很期望人工智能已经遍布全国—通过人工智能了解口罩、防护服、呼吸机以及尿不湿等资源的储备情况,并了解如何调配医疗资源。但很可惜,当时这些数据都还没有。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逐渐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当我被问到为何其他国家的城市难以取得如上海那样的防疫成果,我的回答是,人工智能和智能化管理在上海的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海进行社交隔离后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人工智能在城市运行、人们生活、病患医疗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工智能如今如日中天,但是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这次中国疫情的控制,整体上还是靠传统的智慧和城市的管理来实现的。人工智能在疫苗靶位预测、药物靶标发现上得到应用,但这些药物和疫苗都是为未来而造的。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这次疫情过后,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如何改善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
陈杰:人工智能在此次防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有来自海内外的4万多名学生,为了做到有效防控,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整理并录入信息系统,并设计了一个智能识别系统,从而判断谁能够进入学校。为了减少矛盾,我们还将不能进入校园的四个理由自动显示在屏幕上,包括:来自疫情重点地区、在上海隔离未满14天、体温超过37.3℃和到访者不是同济大学的职工或学生。(www.xing528.com)
沈向洋:人工智能在这次疫情中展示了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人工智能加速推进预防、诊断和相关治疗的研究,特别是疗程手段的突破。第二,从全球卫生健康、流行病学的数据里提取相关数据,然后将疫情数据的特征、变化、趋势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供全球学者、医疗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应对疫情风险。第三,远程医疗、远程协作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更好地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分享,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可以服务更多的人口。这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也很重要。
我始终相信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增强人类能力,造福人类未来。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需要有新的突破,例如隐私保护、标准化、防止误操作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的推进,可以确保安全、可靠、高效地分享数据。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人工智能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早发现、早预警、早阻断。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我们将能够做到分钟级别的预警、小时级别的阻断。
图7-21 磁极形貌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