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起重机运载分布质量负载动力学模型,因其为双摆模型和负载为分布质量梁,且引入了起重机的回转运动,所以其动力学模型相当复杂。对该模型使用传统的拉格朗日方法,会很耗时耗力,且效率有限,因此使用分析力学的凯恩方法。
图4.2是分布质量负载塔式起重机动力学模型图。塔式起重机基座固定在地面上,横梁围绕基座的轴线旋转θ角度,牵引小车沿着吊臂方向作径向距离为r的滑动。一根长度为ls无质量的悬索吊挂在牵引小车的下方。悬索的另一端悬挂了一个质量为mh的吊钩。质量为mp、长度为lp的均匀分布质量的细长梁,通过两根长度均为lr的无质量吊索连接到吊钩上。
为了解释悬索摆动角αx 和αy、吊索的摆动角βx 和βy、负载的扭转角γ,该模型定义了牛顿坐标系Nxyz 和三个动坐标系Txyz、Cxyz 和Yxyz。牛顿坐标系Nxyz 如图4.2 所示,原点定义在吊臂与基座轴线的交点处。动坐标系Txyz 固定在小车上,坐标轴Tx 垂直于吊臂方向,坐标轴Ty 沿吊臂向外方向,坐标轴Tz 为竖直向下方向。动坐标系Cxyz 固定在吊绳上,坐标轴Cz正向沿吊绳向下。动坐标系Txyz 旋转摆动角αx 和摆动角αy 得到动坐标系Cxyz。动坐标系Cxyz 旋转摆动角βx、摆动角βy 和扭转角γ 得到另一动坐标系Yxyz。
图4.2 塔式起重机运载分布质量梁物理模型
该模型假设塔式起重机负载系统的阻尼为零,如吊钩摩擦阻尼、空气阻尼等。由于塔式起重机横梁的传动是由高速比齿轮传动的,且传动电机由控制器按照预定速度曲线进行调速作用,所以可以假设负载的运动不影响起重机吊臂的运动,而且假设吊臂的回转电机带动吊臂运动平稳,即起重机在运动过程中不会产生机械结构振动,从而不会给负载的运动带来额外干扰。吊钩体积相对分布质量梁的尺寸较小,可以简化为质点处理,即吊钩只有点质量。吊绳被假设为无质量,且不会发生弯曲变形、扭转变形和长度变化。实验时,吊绳使用的是大力马钓鱼线,该线的特点是绳子的扭转刚度很小,且由于重力的作用,负载摆动的角度不会超过45°,即吊绳一直处于拉伸状态,不会发生弯曲变形,负载不会出现因失去吊绳的束缚而发生突然冲击现象,损耗系统的机械能。两根吊索也被假设为无质量,且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分布质量负载细长梁被简化为质量沿其轴线均匀分布、只有长度、没有截面尺寸的刚体,也就是说负载在运动过程中,不考虑其绕轴线自转的运动。
塔式起重机动力学模型的输入是吊臂的角加速度以及小车的加速度。模型的输出是悬索摆动角αx和αy,吊索摆动角βx和βy,以及负载的扭转角度γ。使用凯恩方法,导出了图4.2中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www.xing528.com)
式中,M代表质量矩阵;f是包含有重力、离心力、科氏力以及系统控制输入项在内的列矩阵。
图4.3 为起重机横梁电机驱动距离为80°时负载质心摆动的轨迹图,为俯视角度下的轨迹图。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负载质心的径向位置(即沿着吊臂方向)和切向位置(即垂直吊臂方向)。图中坐标原点代表负载质心的静止平衡点。图中折线段轨迹为横梁电机驱动时负载质心的瞬态摆动轨迹,而椭圆段轨迹为电机停止后负载质心的残余摆动轨迹。吊臂从0 s 按照梯形速度曲线以67°/s2加速度开始加速,这引起了负载的摆动和扭转。然后,吊臂开始以20°/s 的速度匀速运动,吊臂在4 s 后以67°/s2减速度开始减速,这会引起负载额外的振荡。因为切向方向为塔臂的旋转方向,所以负载质心的切向振幅要大于负载的径向振幅。图中,负载质心最大残余摆动量的实验值为105.66 mm,仿真值为95.27 mm。从图中可以看出,负载在瞬态运动过程中,实验轨迹图与仿真轨迹图基本重合,实验数值略微大于仿真值。在残余运动过程中,同样实验数据比仿真数据稍微大一些。实验数据大于仿真数据,是由于实际电机速度曲线与设计的仿真速度曲线存在差异,而且仿真程序里测量的起重机参数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误差。总体而言,在80°驱动角度下,实验和仿真的质心摆动轨迹图有相当好的一致性。
图4.3 负载摆动实验验证
图4.4 为驱动距离为80°时负载扭转速度图。图中的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负载的扭转速度。0~4 s 段为电机驱动时间段,此时负载的扭转属于瞬态扭转阶段,该过程电机带动吊臂经过了加速—匀速—减速三个阶段。4 s 以后为电机停止运动后负载的残余扭转阶段。从0 s 开始,在回转电机加速运动过程中,负载扭转速度开始负向加速,速度很快达到20°/s,之后开始接近匀速运动,这个阶段速度曲线会出现高频振动现象。4 s 左右,回转电机开始减速到静止,负载扭转速度开始反向加速,然后开始以零速度作为平衡位置作周期振动。该阶段负载的残余扭转速度曲线近似为正弦曲线。在残余运动阶段,扭转速度最大幅值:实验值为21.86°/s,仿真值为22.88°/s,实验值略小于仿真值。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实验曲线的幅值在逐渐衰减,仿真幅值由于未考虑这些因素,速度幅值没有变化。通过对图4.4 中扭转速度曲线的速度幅值和振动周期的吻合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80°驱动角度下,实验数据能很好地匹配仿真数据。根据对图4.3和图4.4两图的分析比对,可以得出在该距离下实验能很好地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图4.4 负载扭转实验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