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即制造、创造、制作;“物”即物品、器物。“造物”一词从字面上可简单理解为创造万物的意思,而这里要说的“造物”是指人类制造一切使用工具、器物的行为过程和物质性成果。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造物文明也随之出现了。例如,在石器时代,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但又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大多采用石、木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石斧、石锤等作为器物工具,而当时使用的磨制技术、钻木取火等生存方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起源。
简单来说,造物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最关键的生存行为活动,其根本特征是“人工性”,也就是人有意识的主动参与性和文化创造性。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中便谈道:“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在设计和制作中,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在相适宜。比如,陶器的发明是为了煮食吃饭,房屋建筑的出现是为了遮风挡雨,马车的创造是为了陆地上的畅行,而舟船的设计无疑是为了满足海上交通的需要。人类有了需求,才会主观能动地生产和制造“工具”。[1]也正是因为这样,人类的生命在造物活动中才得以延续,优秀文化才得以传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在造物行为过程中诞生、进化、丰富和逐渐完善的。换句话说,造物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创造行为的标准与实现可能性的体现,是有形的物质创造与无形的智慧积累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因此也是人类经验与智慧物化、定化、进化的重要标志。[2]
传统造物文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着特征鲜明的造物印记。先秦两汉时期的“道”“一”造物思想使造物艺术的形而上学理念与形而下学的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道”与“技”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天道哲学、治世理念、人道伦理等形而上的精神文明,也对各种实用技术、知识、理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盛行,佛教文化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造物思想,当时器物制造关注的不仅仅是外在形象,更多的是其内在之韵。隋唐时期的造物设计更加重视的是实用、创新,通过形式来表现功能,无论是陶瓷、印染、纺织工艺,还是金银器、铜镜等工艺,都达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空前繁荣局面。到了宋代,人们在造物设计中注入新的理学思想方式,回归儒学道统,把人自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开始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统一和谐、质朴简约的造物理念。[3]元代的造物工艺继承并发扬了汉唐以来造物传统的装饰技法与审美内涵,使得工艺美术向系统化、多层次的设计方向发展,青花瓷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青花瓷的纹样精美、线条优雅、色彩分明,其装饰题材来源于元代盛行的散曲、杂剧等,反映了元代文化的兼容与繁荣。明代的造物思想基本上沿袭了宋代的设计特征,继承并发扬了汉文化思想。明代的造物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器物的功能实用性、科学性;同时,人们在造物过程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每个环节的规范性与协调性都要求以细致严谨的步骤作为保障,这正好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也表现出明人对于传统造物思想的借鉴、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经过时间的磨炼与洗礼,在清代发展到了顶端。(www.xing528.com)
清代的造物艺术前期继承了明代的造物风格,后期则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陶瓷、金属制品、漆器、丝织品、玉器、家具等器物造型过分华贵奢靡、雕琢烦琐,这些造物豪华的装饰雕琢除了顺应当时的大众审美观,还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及显赫地位,这与清代政治阶层突出、尊卑分明的环境氛围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笔者仅针对清代家具腿部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饰纹样四个方面的造物思想进行详细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