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的人水和谐——理论方法与实践

长江经济带的人水和谐——理论方法与实践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1.1.1保障防洪安全贯彻人水和谐的防洪理念,适应新形势,软硬结合、建管并重,以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安全,建成长江流域全面的包括完善的防洪工程、先进的洪水防御体系和严格的洪水风险管理制度的防洪减灾体系。

长江经济带的人水和谐——理论方法与实践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水后,人水相争的危害性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人水和谐共处为核心的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已付诸实践。随着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再次认识到,人与水和谐共处才是长久之计。近些年以来,长江治理与保护进入了促进人水相亲的全新阶段。2017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未来长江人水关系的建议,即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既要“黄金水岸”,也要蓝色水带和绿色生态,以“水-地-人”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加快长江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的建成,加快实现防洪安全、合理发展、维护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是长江流域人水和谐的关键所在。

6.1.1.1 保障防洪安全

贯彻人水和谐的防洪理念,适应新形势,软硬结合、建管并重,以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安全,建成长江流域全面的包括完善的防洪工程、先进的洪水防御体系和严格的洪水风险管理制度的防洪减灾体系。

(1)建设防洪工程。从人与水的关系来看,防洪大体上会经历躲避洪水、控制洪水和管理洪水三个历史阶段。目前,长江防洪从整体上看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在1998年大水后,长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大规模实施,在几十年的防洪建设后,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已在长江中下游基本形成。当前,长江流域共计堤防建设约34000千米,其中,长江中下游3900余千米,干堤建设基本上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为在重点地区保障防洪安全,长江中下游干流安排的蓄滞洪区达42处,可蓄纳超额洪水约达590亿立方米。三峡、丹江口、江垭、皂市等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水库已建成,并且还有溪洛渡、向家坝、紫坪铺、瀑布沟等具有较大防洪作用的水库。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全面开展,目前河势基本稳定。建成超过9000个报汛站,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正逐步完善其他通信预警系统和各种管理法律法规等非工程措施。三峡工程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已建成投运,在荆江地区蓄滞洪区的共同配合下,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被有效控制防止。此外,因地制宜加强城市水系连通、河湖清淤、低洼地段的排涝设施、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同样不可或缺。考虑优先治理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实施加固堤岸和清淤疏浚等工程。

(2)建立洪水防御体系。先进的洪水防御体系对支撑防洪工程充分发挥防洪效益有着重要意义。以科技为支撑,以信息化促进实现防洪减灾现代化,提高防洪科技含量,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流域防洪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暴雨洪水预报水平、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水平,以及对防洪工程的查险、抢险水平,科学制定防御洪水预案。先进的洪水防御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准的暴雨、洪水预报系统;二是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防洪联合优化调度方案;三是大型排涝泵站统一调度方案;四是完善的各类防洪方案和预案;另外还有山洪台风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三维模拟仿真、云计算、3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也是防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现有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先进的防汛管理业务平台,拓展系统自动、智能的分析能力,提升流域防洪调度的现代化水平。

(3)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增强人民防洪的意识,使公众相关的知识和自救技能得到提升。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禁止侵占河湖湿地等自然用地,恢复其自然连通的地形地貌;制定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管理制度;研究完善行蓄洪水的补偿机制。创建一个有效的完善的洪水保险机制,研究洪水灾害损失保险的相关方式方法,建立洪水灾害损失保险体系。

6.1.1.2 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

维护河流长期稳定的自然生命和内在价值,必须做到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充分考虑开发的外部性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是维持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关键,需要尽早建立不同区域、不同河流、河流不同区间的生态用水指标体系。(www.xing528.com)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首先必须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调控水价等制度性安排,引导社会群众形成节水的好习惯。在季节性缺水的平原区建设平原水库,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雨水集流、入渗回灌、雨水贮存、管网运输及调蓄利用,通过地面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拦蓄雨洪,通过农田洼地截留等措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结合不断提升的水文气象预报水平,积极开展三峡及上游和中游控制性水库洪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更大范围地统筹协调防洪与发电、航运、供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利用雷达测雨、雨水情遥测系统、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现代预报技术探索更为科学的调度方式,实施动态控制汛期的运行水位,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多蓄水,对骨干水库洪水资源进行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创建风险管理、补偿和保障机制,科学设计和制定水库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管理条例,逐步完善洪水资源科学调度与管理相关的法律依据

6.1.1.3 维系优良生态

相较于我国的其他河流,长江整体水质尚好,但个别支流水质较差,部分城市江段和湖泊水污染较为严重。截污治污是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首先,在加强水功能区划和排污口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功能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确定排污总量的控制指标,明确排污权属,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以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其次,基于《长江法》《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长江河口管理办法》的制定,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方面加强法规体系建设。第三,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加大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口、血吸虫病疫区等关键区域的治污与水环境保护工作。最后,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质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突发污染事件处理能力。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分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营造林工程,提高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覆盖率,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防治,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以改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实行封育保护或者封禁治理,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与恢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6.1.1.4 重建河流平衡,稳定河势河床

加强长江河势河床稳定的科技攻关研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变化势必引起河势、江湖关系、河道泄洪能力和槽蓄量以及湖泊调蓄能力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堤防和护岸工程的稳定以及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的整体布局。因此,需要利用长江防洪模型开展实验,完善数学模型,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河势变化趋势、河型转化、河床形态调整规律,以及此变化对已建护岸工程和堤岸稳定、防洪、航运和对长江口的影响,在准确估计天然情况下各种防护措施附近的最大冲刷深度的基础上,对水库下游河床进行调整和防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