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莱茵河:自然美景与文化遗产

欧洲莱茵河:自然美景与文化遗产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对莱茵河的生态系统破坏现状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对河流进行各项评估,给出可行性建议并拟定行动计划。四是定期公布莱茵河的治理成果和环境保护现状。其次,恢复莱茵河的水质安全,保护其成为公众的安全饮用水源。1999年,欧盟加入ICPR,修改并签署了新的莱茵河保护公约,其内容扩展包括地下水和洪水问题,以及流域生态问题。此外,莱茵河流域的船舶和工业点源污染得到了控制。

欧洲莱茵河:自然美景与文化遗产

莱茵河源头位于瑞士格劳宾登州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的圣哥达山脉,河流先后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和法国,最终从荷兰鹿特丹市流入北海,流域内有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意大利等九个国家,干流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和荷兰,是欧洲最繁忙、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居第三位。莱茵河全长1230千米,其中880千米可通航,是欧洲重要的航运要道,流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约5800万。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化快速发展,莱茵河沿岸工业区从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入河内,多种有害化学品进入河流,导致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生物物种以惊人速度减少。由于莱茵河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严重,水电设施建设与航道开发、水体污染等导致了莱茵河的水生物多样性锐减与水生物资源丧失,曾经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在20世纪后半期,莱茵河沿岸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发展迅速膨胀,导致莱茵河污染情况日益加重。1965年,上游的无脊椎动物已濒于绝迹,原有95种鸟类中12种已消失,另外12种明显减少。莱茵河污泥中汞和镉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莱茵河几乎完全丧失使用功能。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的桑多兹化学公司仓库爆炸,一千多吨的剧毒性农药泄漏,大量的硫化物、磷化物和汞等直接排入莱茵河;同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一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约两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短时间内接连两次严重的意外事件极其严重地破坏了莱茵河生态系统,160千米长河段的水生物几近灭绝,480千米范围内井水遭受污染而无法饮用。

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和瑞士五国于1950年7月联合成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简称ICPR),专门进行莱茵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跨国管理和协调组织,计划并实施了多项有关莱茵河环境保护的措施。该委员会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对莱茵河的生态系统破坏现状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对河流进行各项评估,给出可行性建议并拟定行动计划。二是根据调研情况制定的规划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三是每年向五个合约国家递交年度环境评估报告。四是定期公布莱茵河的治理成果和环境保护现状。ICPR中还设立了许多观察员小组,这些观察员来自多种政府组织以及一些民间非政府组织,主要任务是监督各个国家在保护莱茵河中的工作实施情况,同时还设有专业技术组,该小组主要通过协调计划工作的实施来保证计划的可靠性。此外,在德、法、瑞等五个国家设有七个警报中心,通过“国际警报方案”平台促使莱茵河沿岸的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及时有效地沟通,一旦发现莱茵河上有污染物便通过就近的警报系统迅速锁定污染来源,并在平台上发布警报。

1963年《莱茵河保护公约》签署,该公约奠定了莱茵河流域管理国际协调和发展的基础,并根据不同的国家情况及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四个治理目标。首先,改善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恢复莱茵河的水质安全,保护其成为公众的安全饮用水源。第三,疏通河道淤泥,改善淤泥质量,力保在进行河道疏浚工作时对环境的危害达到最低。最后,结合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莱茵河采取全面的防洪保护措施。1976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作为缔约方加入该委员会。1987年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为整治莱茵河污染问题,政府和各组织根据计划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并且提出在八年内使莱茵河的污染物消减50%的目标。五个缔约国均积极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新兴技术,大大降低了水体污染的风险,并发布政策、采取措施防止意外污染事件发生,在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减排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随着莱茵河的水质不断地提升,ICPR进一步将改善生态系统的任务提上了日程,莱茵河能够作为公用的安全水源的同时还要改善河流生态质量,使鲑鱼这种高营养级的水生物能够重返栖息地。1999年,欧盟加入ICPR,修改并签署了新的莱茵河保护公约,其内容扩展包括地下水和洪水问题,以及流域生态问题。2000年制定了“莱茵河2020行动计划”,明确了流域生态总体规划,旨在进一步改善莱茵河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彻底恢复干流在其流域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并恢复主要支流的洄游型鱼类栖息地功能。(www.xing528.com)

ICPR自成立以来,先后签署了一系列莱茵河环保协议,如各成员国必须建立监测系统,制定污染事件监测计划,建立健全水系预警系统,严格执行化学物质排放标准,不同工业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协作方式,支持研发新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城市废水处理技术,防治氯化物污染,防治热污染以确保工厂及电站等排放水温不超出规定值。通过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工厂推广清洁生产,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限排和禁排,有效地解决了莱茵河河流的污染问题,水体含氧量上升,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1984年,莱茵河部分河段恢复到II~III类水质标准。ICPR在1994年提前实现了大部分的减排目标,到2000年,莱茵河水中的有毒物质减少了90%,莱法州绝大部分河段水质达到E类标准,满足饮用水水源标准。莱茵河的重金属污染的净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砷、汞、铬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减少了90%以上,水体中总磷含量也大幅度下降,削减率近80%。此外,莱茵河流域的船舶和工业点源污染得到了控制。经过最佳的污水治理技术,莱茵河流域范围内的工业和城市废水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并使农业、工业和交通之类的污染源不再扩散。随着莱茵河水质的提升,生态功能得到恢复,许多已经消失或者濒临灭绝的物种开始重回莱茵河畔,各种鱼类和水生植物等生物使得莱茵河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莱茵河的成功修复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大河污水治理的过程十分复杂,破坏的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恢复,这需要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高昂的代价。莱茵河的成功治理经验源于联合起了河沿岸的各个国家,使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现治理共识,并且在治理过程中全程有专业的研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ICPR联合了各界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确保了各国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的有效传达,ICPR各国之间对污染治理达成共识,认同莱茵河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各国之间的分工十分明确,每个成员国对委员会的每一项决策给予更多的行动支持,治理经费各自承担。另外,国际性法律支撑成为约束不同国家治理境内河段的必要保障,有助于处理国家间的纠纷并督促其共同监测水体污染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