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城镇化,近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2017年全球城镇化率已达到54.8%,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66.4%。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由1979年的17.9%增加到2017年的58.5%,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除表现为单个城市规模的扩大外,还表现为城市群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蓬勃发育的格局。近十年来,国家将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
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T”形空间结构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发展轴,在全国“三纵两横”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速度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城镇化率由2000年37.9%增加至2017年60.7%,空间上呈现出城镇化率由下游向上游逐渐降低的趋势[图1-1(a)];经济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GDP为37.1万亿元,占全国GDP比例达到44.9%,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空间分布上,下游GDP总量与增速明显大于上游和中游,中游略高于上游,但二者差距相对较小[图1-1(b)]。
图1-1 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城镇化率与GDP变化情况
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口、经济要素持续向城市群聚集,目前已形成沿长江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中心之一,包括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26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的31座城市;成渝城市群由重庆市和四川省16座城市组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三大城市群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泉,2017年城镇人口占长江经济带比重分别达到21.1%、17.8%和15.5%,GDP占比分别达44.5%、21.3%和15.2%。同时,由于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口与经济要素向沿江城市集聚的态势较为明显,23个沿江城市GDP和常住人口占长江经济带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提高了长江经济带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资源消耗强度大、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长江干支流沿线工业企业密布,污染排放强度高,环境污染隐患突出。沿江省市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长江沿岸分布着40余万家化工企业。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新型城镇化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目标定位、核心内涵、发展路径等方面具有本质性差别。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提出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加强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内容。推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并大幅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能力。
1.2.2.2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等方面。(www.xing528.com)
立足于新时代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谋划,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长江经济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科学研判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紧扣自身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地方规划,指导和推进各省市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1.2.2.3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对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挑战
推进长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必然要求,既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创造了条件,也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经过持续建设,长江防洪治涝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综合防洪治涝体系基本形成,流域防洪形势得到根本改善,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长江流域防洪治涝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一是防洪治涝标准亟待进一步提升。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大中城市聚集,而与此同时,城市及其毗邻区下垫面剧烈变化、城市化水文效应更加明显,城市防洪排涝作为整个防洪排涝体系的薄弱环节显现,提升城市防洪治涝能力是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二是传统的以工程为主的防洪治涝模式亟待升级,需要构建工程与管理措施并重、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源头、过程和末端措施统筹的防洪治涝体系。三是城市与区域和流域三个层次上的防洪治涝协调性亟待强化。随着城市和城市群规模的扩大,城市自身之间,以及城市与区域、流域防洪除涝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愈加显著,不同空间层次防洪除涝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显现,成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洪涝灾害防治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之一。
(2)对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城乡供水水量水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用水方式合理性、先进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江经济带供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面临重大挑战。一是长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局部地区尚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特别在干旱条件下城乡生活、生产用水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流域和区域层面供水工程布局,提升城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二是沿江城市多以长江作为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沿岸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密集分布对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形成很大压力,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水平亟待提升。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方位加快推进。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值,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用水方式尚处于向集约性转变的历史过程中。目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2%左右,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多在20%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5。
(3)对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新要求
水环境问题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最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制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缓解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应对水环境综合治理面临重大挑战,亟待建立城乡统筹、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的水污染综合防控体系。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沿江集中布局了一批煤炭、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制药、造纸等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产业,化工园区、危化码头沿江密集布局,对流域水环境、水生态带来了巨大压力。2017年开展的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检查专项行动调查发现,长江经济带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共1900余个,2017年废水排放量达到352.3亿吨,其中工业企业废污水184.3亿吨。目前,河湖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部分支流、局部城市江段和部分湖泊水污染尤其严重,61个参评湖泊中仅有14.8%水质达到I~III类。同时,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城乡社会发展尚处于突出的不平衡状态,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环境脏乱,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理想和愿景,尚需大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