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决定从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引进大型火电机组的成套设计制造技术,对打造上海和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全面提升中国电机工业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发展大型发电设备奠定了基础。
在引进捷克斯洛伐克火电设备技术方面,1952年8月,华东工业部迅速委派曾在美国西屋公司培训过的杨锦山等,率团赴捷克斯洛伐克,谈判技术合作事宜。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考察了锅炉厂、汽轮机厂、发电机厂、辅机厂及电厂等共计20多个工厂。在考察基础上,提出了由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负责引进中压6000千瓦~1.2万千瓦火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首先试制技术比较成熟且性能指标也较先进的6000千瓦火电机组的方案。报经华东工业部批准后,他们与捷克斯洛伐克有关方面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规定由捷方提供6000千瓦发电设备技术资料,并派遣专家。该协议成为引进、消化、吸收捷克斯洛伐克火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的主要依据。
为了以较快速度研制6000千瓦火电机组,新成立的一机部电工局设立了上海综合设计处,杨锦山任处长,统抓技术引进工作。其具体职责是:组织消化、掌握引进的技术资料;配合捷方来华专家,组织指导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和上海电机厂的试制工作;配合一机部设计总局第二设计分局,负责三大主机厂的建厂设计工作;配合华东电力设计院,进行电厂设计;配合上海电站成套设备公司,做好辅机配套工作,等等。
江泽民当时在一机部设计总局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任科长,负责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的设计工作,在副科长游善良的协助下,带领工程师和有经验的老师傅,对厂房构建、设备选用、工艺布局等,逐一进行比较分析,慎重决策,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
在6000千瓦火电机组试制过程中,需要一批专用设备,如高压线圈的真空浸渍处理设备、转子线圈扁绕机、大型转子动平衡机和超速试验设备等,当时国内没有,又无法从国外进口。江泽民组织科里技术人员与设备科同志密切合作,边学习边攻关,特别是为具有高风险的超速试验建立了专门的超速试验室,并到现场参与试验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对引进样机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当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研制的关键时期,一机部部长黄敬带领工作组到上海汽轮机厂蹲点。针对厂内缺少装备、又无经验的具体情况,他提出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按工艺规程进行加工”。全厂按此组织试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总结这一经验,一机部在全国机械行业提出了“老产品要技术补课,新产品要规规矩矩登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要求。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单位的密切协作配合,6000千瓦火电机组的40吨/时中压自然循环链条锅炉、中压凝汽式汽轮机、空气冷却式汽轮发电机等全套设备,均在1954年完成试制和配套工作,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在成功试制6000千瓦火电机组的基础上,随后研制了1.2万千瓦火电机组;1958年,参考苏联技术资料并结合国情,又开发了2.5万千瓦中压汽轮发电机组。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了容量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的发电设备,为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进苏联火电设备技术,是结合实施苏联援建工程项目展开的。
1952年8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陈云、李富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商谈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问题。代表团成员中,包括东北电工局局长周建南等。(www.xing528.com)
经中苏双方多次友好协商,最后确定从苏联引进2.5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以及2.5万千瓦~10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同时,在“156项工程”中,电机工业安排了汽轮机、汽轮发电机、锅炉、船用电机、电缆、高压开关、整流器、电表、电碳、绝缘材料、电力电容器、高压电瓷、微电机、蓄电池等十多类产品的制造工程项目。
图3-4 1956年4月,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 上海电机厂制造的我国第一台(套)6000千 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的田家庵电厂投运
苏联方面,为援建的电工项目组织设计并提供了工厂设计图样、产品设计图样和工艺文
件,供应了一批生产设备,还派遣160位专家来华传授电工技术,先后为我国培训实习生
200多人。我国受援地区和企业,认真准备、周密组织,设置了相应机构,调配得力干部,安排高
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配合苏联专家开展工作。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先是于1957年试制成功中压75吨/时锅炉(配1.2万千瓦汽轮机),继而于1958年先后试制成功2.5万千瓦和5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于1959年研制成功2.5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于1960年研制成功10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其中,5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成为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最早批量生产的主导产品。
在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时,为主机配套的各种非标设备和器材,凡是国内企业能按苏联提供的技术规范要求制造供应的,都尽量利用国产货,提高国产化率;所有厂房的基本建设,则都由国内自行施工。这样,工程竣工后核算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费用,只占全部投资的42%左右。
总体而言,技术引进工作和苏联援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电工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
图3-5 1959年11月,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我国第一台(套)5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在辽宁沈阳的辽宁电厂投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