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光绪帝在御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呈报的《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的奏折后,谕令在京师、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大学堂。据此,1895年,开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次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开办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8年,开办京师大学堂,设有电学等七门课程;1902年,开办山西大学堂,设有电气学科。
1905年,南洋公学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又由清商部改为隶属邮传部,培养方向也由商科转为工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08年,在校长唐文治的主持下增设电机专业,授电学、电机、电器等14门课程,学制三年。这是我国第一个“电机”专修科,标志着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电机工程技术人才,掀开了中国电机工程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后,采用西方教育制度,推行新学制,把当时设有电学课和电机专业的大学进行了改革: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上海南洋大学堂(1921年改为交通大学);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改为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1931年改为山西大学);新设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方言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
1919年后,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高等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唯有电机事业勃兴,才能辅助其他工业发展”的观点得以广泛认同。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全国专科以上工科大学共有18所,其中设电机工程科系的有12所。
尽管在抗日烽火中大批高等学府被迫内迁,教学条件简陋,学生人数锐减,但大多坚持了战时办学,社会影响卓著。当时设有电机工程科系的高等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洋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和大同大学等。(www.xing528.com)
这些设有电机工程科系的高等院校,为当时的电机工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新中国培养电机工程师的摇篮,为电机工业的腾飞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技术人员。
开创中国电机工程高等教育新篇章的上海交通大学,从建校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3年间,逐步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多数是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深造的归国人员,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有明确的办学方针,具有“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传统;也有重视招生质量,坚持择优录取,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学生实行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的严谨学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理工大学,成为中国颇具盛名的培养电机工程师的摇篮。53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5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科学技术战线的骨干力量,同其他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电机工业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还曾缔造了数个中国电机工程高等教育的第一:1910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机实验室;1917年,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无线电课程;1919年,自建了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194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从事高层次电机工程人才培养的大学电信研究所等。
值得自豪的是,中国电机工程高等教育,除培养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级专业人才外,还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