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恢复与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恢复与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学校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学主体正式迁往郑州,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写了校名。资料来源:严大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之一。1979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到1983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1名。(三)教学工作逐渐恢复1977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恢复招生。一是恢复教研室建制,强化系部教学管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恢复与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科学研究走上轨道,在这一过程中,办学主体实现两次整体搬迁,各项事业在恢复中得到了一定发展。

(一)两度搬迁的不同考虑

1.从岳城到邯郸

从北京搬迁至岳城办学后,在教学、交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970年3月,水利电力部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管理,1971年,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2年,根据水利电力部意见,河北省召开了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问题座谈会,决定在邯郸市中华大街南头建校,岳城设教学点,并获得河北省委的批准。1973—1976年,经过3年的建设,根据建校进展情况,1977年学校办事机构正式进驻邯郸新校址办公。1978年,在岳城的全部学生搬迁至邯郸上课。同年,学校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从邯郸到郑州

1984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考虑到人才稳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向水利电力部提出迁校意见,在各方综合权衡后,1986年,水利电力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教委提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迁往郑州的申请,并于1987年获得正式批准。199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学主体正式迁往郑州,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二)学科、招生逐渐扩大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招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机械系、水电站动力设备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系3个系,水利施工机械、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农田水利工程、水工建筑力学5个专业共招收447人。1978年,学校恢复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增设了电厂厂房建筑专业,7个专业共招生266人。到1989年,学校共有5个系11个专业,当年招生360人。自此,在校生已达1684人。1979—1989年,学校招生在稳定中逐渐扩大(见表6-2)。

表6-2 1979—1989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本专科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单位:人(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严大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农田水利工程3个专业招收研究生4名。1979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到1983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1名。1983年,邯郸本部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1989年,邯郸本部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农田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5个专业招生。

(三)教学工作逐渐恢复

1977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恢复招生。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继召开,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一是恢复教研室建制,强化系部教学管理。1977年,学校及时恢复了基础部,建立了21个教研室。1980年,推行系(部)主任负责制,加强对教研室的领导。二是优化教学计划,规范教学活动。1978年,学校各专业都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79年,学校所有课程都制定了教学日历,规范了教学笔记的编写;1983年,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定期举办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观摩评议会。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工程素质培养。由于学校几经搬迁,实验设备破坏严重,从1979年起,学校把基础实验室和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列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到1980年,已建成力学、光弹、水工结构等24个实验室,建筑面积6548平方米;1982年,各种实验室已达34个;1984年,为了加强实验室管理,学校制定了设备管理制度,设置了实验实习管理科。四是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应用《综合计分法》,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奖惩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实现学风建设制度化;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教风建设的重要性;健全教学检查制度,如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民意测验制度、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三级听课制度等,通过优秀教研室、优秀教学成果和优秀青年教师的“三优”评选,发挥榜样在教风建设中的作用。

(四)科研工作走上轨道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为了做好科研工作,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逐渐完善科研机构。1979年,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科级领导小组,并制定了8年科学研究规划和近期的科研计划。1978年,根据水利电力部批准,建立了独立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下设多个研究室。1988年,成立了科研处。

尽管学校一直处于不断搬迁过程中,但广大教师仍然情系水利科研,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段昌国、施钧亮、田园分别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水轮机组暂态速率上升公式和过渡过程的研究”“喷灌技术”“综合治理旱涝碱技术措施”获奖。1985年,张镜剑主持完成的“复杂地质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非线性有限元程序”“激光散斑技术在水工模型实验中的应用”,以及黎保琨主持完成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工建设中的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