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与发展(1976—1985年)和改革与发展(1985—2000年)两个阶段。
在恢复与发展阶段,在拨乱反正、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历史背景下,有几件大事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点燃了人们发展教育的希冀与激情。一是高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技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宣布摒弃群众推荐,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10月,国务院批转《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这不仅关系到民心向背,更是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之路的关键举措。当年,全国共有570万人走进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最终录取了27.3万人。二是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重点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明确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三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影响。三是学位制度的建立。尽管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已开始探索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但学位制度仍然缺位。20世纪80年代初,《学位条例》和《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相继颁布施行,这是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是《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党的十二大后,教育工作备受关注,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重点之一,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开始了长达14年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也开始全面启动,其中,对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改革与发展阶段,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是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因素。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形成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以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到2000年,改革涉及全国近千所高校,其中556所高校合并组建成232所,509所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基本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部门办学、行业办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以后,当年高等本专科教育共招生达275.45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13.42万人,在校研究生23.35万人,其中博士生5.4万人,硕士生17.95万人。由此,我国精英化高等教育开始式微,走上了提高全民族教育素养的大众化之路。(www.xing528.com)
(二)改革开放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初期,水利建设也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行,由于国家战略的重点是经济建设,水利投入不足,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已在建的葛洲坝工程和其后开工的黄河大堤建设、引滦入津工程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水旱灾害愈加频繁,90年代初期连续几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凸显了过去一段时期水利建设的欠缺和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国家投入逐渐增加,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项目陆续上马,如长江三峡工程、小浪底、万家寨等水利枢纽相继开工建设;淮河治理、太湖治理、洞庭湖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农田灌溉、城乡供水、水土保持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展。1998年,我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和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灾,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要加大投入,加快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国家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掀起了以防洪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
面对新时期水利建设的新变化、新任务、新思路,水利高等教育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利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其他水利事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