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所水利本科院校的办学情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所水利本科院校的办学情况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10月19日,华东水利学院被要求立即“战备疏散”到苏北,并限令全校师生员工在20日中午12时无条件离开学校。(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同其他高校一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接到停课通知,普招停止招生,函授部也通知函授生停止上课,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教研室、实验室撤销的撤销,合并的合并,教学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所水利本科院校的办学情况

“文化大革命”中,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以及其他涉水专业的高校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破坏,人才培养中断、教学秩序混乱、科研研究停顿,水利高等教育因此偏离了正常的教育方向,走进了泥沼。

(一)“文化大革命”中的华东水利学院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华东水利学院就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1966年6月开始“停课闹革命”,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大多数中层干部以及许多普通教师、学生,都受到严重冲击。

1969年10月19日,华东水利学院被要求立即“战备疏散”到苏北,并限令全校师生员工在20日中午12时无条件离开学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部分师生徒步向苏北疏散,并参加了开挖淮河入江河道的劳动。入江河道工程完成后,一部分师生留在金湖县办“五七农场”,一部分师生到苏北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和扬州水利学校暂住。接着,江苏省“革委会”核心小组下令华东水利学院搬迁至扬州。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迁校一事被搁置,避免了迁校的损失。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纪要》提出了“两个估计”,完全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教育战线所取得的成绩,而且也否定了教育事业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从1972年起,华东水利学院开始贯彻这一纪要精神。一是从1972年起,直接招收工农兵学员,到1976年止,共招收5届2057人[1]。二是否定了学习基础理论的必要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取消了按照基础课、基础技术课、专业课的顺序组织教学。在“开门办学”和“以典型产品带教学”的口号下,完全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三是撤销了教务处、科研处等教学科研管理机构,也撤销了系、专业和教研室等教学组织,成立了所谓的“教学连队”。四是彻底否定了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普通劳动者”,如水文系就提出了“培养普通测工”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否定了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在极端的困难下,广大教师从未放弃教书育人的责任,招收的绝大多数工农兵学员仍然受到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许多人逐渐成长为水利建设战线上的有用之才。除教学任务外,一部分教师坚持进行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科研和委托试验,一部分教师参加了各种生产、科研小分队,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去参加生产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同其他高校一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是许多教师、干部受到审查甚至迫害,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学院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二是学院从1966—1970年停止招生5年,造成人才培养中断,水利事业后继乏人;三是许多教师被迫停止了科学研究,荒废了业务,造成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停顿。

从1971年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至1976年共招收6届,共3113人。“文化大革命”后期,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结合生产实际,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弥补有关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举办了各类短训班。1971—1976年共举办157期,培养了8527名水利电力战线上的在职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艰难的办学环境中为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急需人才。(www.xing528.com)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同全国所有高校一样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饱经了忧患和磨难,如果说教育界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而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则是重灾区的重灾户。

“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接到停课通知,普招停止招生,函授部也通知函授生停止上课,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教研室、实验室撤销的撤销,合并的合并,教学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1966年5月,水利电力部致函河北省委,决定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住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工地。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未能实现。

1966年10月,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要求,1967年10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成为学院的临时权力机构。迫于形势和学生的要求,进行了“复课闹革命”,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969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战备疏散到林县,进而开始大规模搬迁到岳城水库工地办学,搬迁过程中学院人、财、物损失惨重。

1970年3月,水利电力部军管会致文河北省革委会,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领导。1970年12月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同时恢复了招生。在河北省7个地区和水利电力部所属2个工程局范围内,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共116名。1970—1976年,除1971年没有招生外,一共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共1198名。

1972年11月,根据水利部的意见,河北省革委会决定,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邯郸中华大街南头建校,岳城建教学点

尽管短期内面对两次大规模搬迁,学校的师生仍然情系水利,在完成基本的水利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董子敖、李作英、张以民等教师参加了东武仕水库的设计;罗景富、刘忠源等设计了东武仕水电站。张镜剑等设计了河北武安活水水电站的全部建筑物。张镜剑、黎保琨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河北朱庄水库大坝、湖南双牌水库大坝和河北大黑汀三个水库的混凝土大坝抗滑稳定结构模型试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