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发展学科专业
学院建立后,为了适应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要,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本部设立2个系4个专业,均为4年制本科。其中,水利工程建筑系设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水利机电系设水利施工机械和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
1960年,水利工程建筑系增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机电系增设水电站自动化专业。至此学院共有6个本科专业,学制均为5年,在校生人数首次超过1000人,达1049人。
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精神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院对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进行了调整。1961年没有招生,水电站自动化专业31名学生调整到当时的北京电力学院继续学习。
1962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和水电站动力装置2个专业停止招生。1963年招收新生93人,其中,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31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62人。1964年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共招收245人,其中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62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91人,水利施工机械专业92人。1965年的招生规模基本上与上年持平,共招收新生241人。其中,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63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89人,水利施工机械专业89人。
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学院增设水利史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姚汉源教授,是学院招收研究生的第1人。在此之前,姚汉源教授1963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带来1名研究生,1964年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名义招收研究生1名,1965年又招收1名。
(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朝着新型的正规的高等教育方向迈进,学院十分重视师资培养,把它当作办好学院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需要,编制了师资培养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重点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基础扎实、有培养前途的教师;选拔一些教学骨干脱产到其他院校进修或读研究生;选派部分年轻教师作为老专家的助手,通过名专家的悉心指导,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邀请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来院任课,安排有关教师随堂听课;根据专业需要,安排部分青年教师参加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参加研究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到水利水电工地劳动锻炼和进修。
建院伊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轮空的专业课教师,除在职进修、积极备课外,分别到兄弟院校进修和去水利工地参加生产劳动,从实践中锻炼提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58年到1966年,学院先后选派教师80多人次到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等院校进修或攻读研究生;分3批安排约40名教师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进修半年或一年。(www.xing528.com)
汪胡桢先生曾指出:“师者,就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先力行,一丝不苟。”基于这种理念,他在研究中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在教学中从严执教,恪守师德。调入学院担任院长后,他十分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大力倡导教学联系工程实际,经常率领师生到京郊参加水利工程的勘测和设计,对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广泛开展科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建院初期,为了破解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学习结合生产劳动,积极推行以勤工俭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1958年,学院师生参加了潮白河流域的规划和设计工作。1959年,学院师生参加了昌平县桃峪口、响潭水库灌渠规划设计工作和密云水库建设工作。1960年,学院在历年支援北京郊区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长期定点挂钩支援农业。学院在房山进行了大量工作,对农业的增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使房山县成为学院农业劳动、支援农业、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基地。1960—1961年,学院组织了几批师生,约348人次,进行了中小型水库以及灌溉系统的配套设计工作,师生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这一时期,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建成了物理、化学、建筑材料、水力学、水工、结构、土壤、地质、力学、光弹、修理工艺、电力拖动、电机、施工机械、电工、金相、公差、制造工艺、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力传动、内燃机等20多个实验室。1964年,又兴建了包括水工、水力学、水利机械、农田水利等实验室在内的水利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
学院建立伊始就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1960年,为了适应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学院成立了科研委员会,时任院长魏国元亲自担任主任,并成立了科研科,编制3人。
学院党委书记、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子林大力支持学院科研工作,为学院带来10多项项目,如万家寨水利枢纽水工模型实验、普定大坝光弹软胶实验、黄河三义寨闸门振动试验等。1961年,汪昭斌、李子盛主持完成了海淀区白水洼拦河闸设计;刘之汉等带领农田水利、河川枢纽专业学生60余人主持完成了河北省涿鹿县测量规划。1962年,田园等带领农田水利专业60多名学生完成了房山县大宁东干渠扩建规划设计和西干渠延长规划设计。1963年,田园、汪昭斌、窦以松等带领学生完成了房山县平原区水利规划;刘之汉等参与设计了卢沟桥引水工程,汪胡桢、步以谔等亲自参与选址和方案评价。1964年,汪胡桢院长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治黄会议并提出重要建议。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他亲自率领河川枢纽、地质专业和部分水动专业的毕业班学生以及大部分水工系专业教师,奔赴山西碛口,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勘测工作,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编制设计了碛口拦沙库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北京办学时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办学经验,奠定了学院初步办学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水利水电建设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