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水利学院的初步发展探析

武汉水利学院的初步发展探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科学研究等有了一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59年,增设了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水电站动力装置2个专业,成立了电力工程系,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同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据统计,在1964年国家十年科研规划水利方面80个项目中,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负责了40项,参与了36项。

武汉水利学院的初步发展探析

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科学研究等有了一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系科、专业设置稳步发展

学院初创时,主要以水利类专业为主培养人才,20世纪50年代末,学院增设了电力专业,成为一所培养水利电力人才的专门学校

从1954年学校获批建立到1957年,武汉水利学院设置有水利土壤改良、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2个本科专业,水利技术建筑、水利土壤改良2个专修科。

1958年,武汉水利学院增设了治河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施工2个专业。1959年,增设了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水电站动力装置2个专业,成立了电力工程系,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院建院5周年时,已发展到有农田水利系、水工建筑工程系、治河工程系、水利施工系、电力工程系、基础科学系6个系以及农田水利、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治河防洪、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动力装置、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厂化学7个专业。

1960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设立基础科学和近代技术系,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电气、电气测量技术、数学计算仪器及装置等6个专业。同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停办了4个专业,撤销了基础科学系和近代技术系,专业调入其他相关学系。1964年,水电部决定北京电力学院的高压技术及设备和电厂化学2个专业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到建院10周年时,学校专业调整到8个,即河流力学及治河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高电压技术及设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厂化学。

(二)积极借鉴苏联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水利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苏联的经验,先后聘请了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专家卡尔波夫、水利工程施工专家叶菲莫夫和河道整治专家倍什金来学院担任教学工作。

一是按照专业要求培养人才,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了帮助教师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卡尔波夫协助制定了水利土壤改良和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以及与两专业关系密切的14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大纲和4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大纲。

二是采用苏联教材和自编教材。全院两个专业(水利土壤改良、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以及两个专修科(水利技术建筑与水利土壤改良)共130门课中,采用苏联译本做教材的28门,由教师自编讲义35门,二者占全部课程的67%。(www.xing528.com)

三是学习苏联的教学方法,建立教学基层组织。首先,学习苏联在学院全部课程中建立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大作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整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其次,为了在教学中实行集体研究和发挥个人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学院把同一门课或相近几门课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室,使其成为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这些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

当然,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统得过死,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学内容照抄照搬,脱离了我国具体国情等。

(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作为一所为国家培养水利建设人才而建立起来的一所以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为主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学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办学路子。

一是系统开设政治理论课。建院之初,为了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学校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时,学校还组织教职工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史,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从思想上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是贯彻以教学为主的精神,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领导,树立严谨学风;执行教学上“少而精”的原则,调整课时安排,减少生产劳动和科研任务,精选课程内容,强调精讲多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习题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写作报告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建院初期,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苏联专家在校期间,学校组织专家为教师集中讲课或讲学;邀请在华工作的专家来校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讲学;派遣教师到苏联留学进修,到国内兄弟院校进修;组织大量教师边工作边学习。1963年,学校就师资培养提出具体措施,如每人需要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规划,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加强督促检查,为教师创造提高的条件,对教师进行具体帮助并作必要的考核;加强组织和思想领导,院、系、室要有专人负责;采取措施加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1964年,建校十周年校庆时,学校制定了师资培养十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师资培养的方向、内容和方式。在师资培养方向坚持又红又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内容上,坚持既要提高科学水平,又要提高教学水平;在培养方式上,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主,脱产进修为辅,以个人钻研为主开展集体活动,老中青结合为辅。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师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加强科学研究和工地教学。从1958年开始,学校组织师生到一些大型水利工地,进行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教育体制的尝试,实现了教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学校与社会加强联系,尤其是与全国各大型水利枢纽工地的联系,在解决水利实际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师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1963—1965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贯彻“科研十四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锻炼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据统计,在1964年国家十年科研规划水利方面80个项目中,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负责了40项,参与了36项。

建校以来,学校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巨大发展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1956年,学校招收了首批研究生,同时开始接受越南等国的留学生。至1965年,学校相继增设了社会急需的水利类、电力类、动力类等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达到3000余人,教师由162人增加到583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办学基础,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