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高等教育十七年:概况回顾

水利高等教育十七年:概况回顾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经过组建、新建、升格等途径,一批水利高等院校应运而生,此时全国共组建3所、新建2所、升格14所,另有清华大学等18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水利系或开设有水利类专业,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专门的水利本科高校。表4-21949—1966年普通高等院校设置水利系科或专业一览表资料来源:姚纬明《水利高等教育10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水利高等教育十七年:概况回顾

(一)全面调整水利高等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高等院校,在200多所高等学校中,仅有20余所设有水利系科或土木系水利组。这些水利系科办学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新中国发展水利事业的迫切需要。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方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专门学院特别是国家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科院校和系科得到了大力发展,相继新建了水利、地质、钢铁、电力等一批按行业归口、独立建制的专门学院。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经过组建、新建、升格等途径,一批水利高等院校应运而生,此时全国共组建3所、新建2所、升格14所,另有清华大学等18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水利系或开设有水利类专业,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

1.组建水利高等院校

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华东水利专科学水利工程专修科合并组建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山东农学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并入华东水利学院;1955年,武汉水利学院水道海港系也并入进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专门的水利本科高校。

1954年,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高等教育部提出把“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独立出来,单独建院,建成以培养水利土壤改良方面的工程师为重点的高等工科学校”,并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准。1955年,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4所院校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和专修科并入武汉水利学院。1959年,学院增设电力类专业,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51年,在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1954年更名为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主要设有水工建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中小型水电站建筑、水能动力装置的安装与运行、水利施工机械化5个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所水利专业学校。1952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正式建立,1953年,安徽淮南工业学校和浙江黄坛口水电学校并入,主要设有水利工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水文测验4个专业。1956年,原电力工业部决定创建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工科函授学院。1958年,原水利电力部决定三校合并,组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2.新建水利高等院校

1958年,山东水利学院在济南正式建立。1961年,1956年创建的山东省水利干部学校并入山东水利学院。1962年,山东水利学院和山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济南工学院,设有农田水利工程系。1963年,济南工学院撤销,农田水利工程系划归山东工学院,改名为水利工程系。

1959年,为培养各级水利人才,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4年后称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向周恩来总理请示报告,拟在汉口创办长江工程大学。1960年,长江工程大学正式建立,隶属水利部,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管,林一山兼任校长。学校设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水电站动力装置、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农田水利工程、航道开发与整治、工程力学等专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在校学生办至毕业离校为止。1972年该校停办,共培养各类水利水电人才600多人。

3.升格地方水利学校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开展的水利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大革命”的影响,客观上催生了一批独立建置的水利高等学校,水利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跃进”,从1958年起,很短时间内,全国水利中专学校共升格而成14所水利学院或水利电力学院(见表4-1)。还有一批工科、农科高等学校增设了水利系(科)和水利专业,原设水利专业扩大了招生。

表4-1 1958—1966年水利中专学校升格水利高等院校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姚纬明《水利高等教育10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由于发展过快,师资、设备都跟不上,质量有所下降。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上述新增和新建的各级各类水利学校进行了调整、合并或停办[1]。除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少数院校予以保留外,1958年以后成立的大部分水利高等院校陆续停办。例如,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停止招生,该校农田水利系并入河北农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天津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停办;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水电站自动化专业并入北京电力学院,而水电动力装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两专业停止招生。

4.设置水利系科的普通高校

在这一时期,除了组建、新建、升格的一批独立建制的水利院校外,清华大学等18所普通高等院校也设置了水利系科或开设了与水利相关的专业。这些学校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就设置了水利系科或开设了与水利相关的专业,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水利系科或开设了与水利相关的专业,具体情况见表4-2。

表4-2 1949—1966年普通高等院校设置水利系科或专业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注 根据各校校史并参考相关资料整理而成。(www.xing528.com)

可以看出,在“十七年”时期,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组建、新建、升格了19所水利专业院校,在18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开设了水利专业,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专门人才。毋庸讳言,这一时期,水利院校调整力度大,校名变动十分频繁,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水利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概况

1.扩大办学规模

教育不仅受经济基础所决定,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十七年”时期,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与之同步进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刻。

1949年以前,我国高等学校水利系科主要培养本科和专科学生,本科学制4年,专科学制2~3年,培养的研究生很少。50年代初期,当时水利建设急需人才,曾大批培养学制为2年的专科学生,或者将本科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参加水利建设工作。1955年以后,逐步停止专科学生培养,本科学制一般改为5年。60年代初期,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培养研究生,但数量依然很少。

从前面水利高等院校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开始,水利高等学校从数量相对稳定到“大跃进”时的迅速增加,水利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也显著扩大。1961年,经历一段的教育大调整,水利高等院校数量显著压缩,办学规模也受到大幅调整,然后逐步趋向稳定。这些可以从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这一时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量清楚地体现出来(见表4-3、表4-4)。

表4-3 1952—1965年主要水利高等院校本专科省招生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

注 根据三校校史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成。

表4-4 1952—1965年主要水利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

注 根据三校校史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成。

尽管这一时期水利高等院校调整变动频繁,水利高等教育规模仍然较小,结构还不合理,但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不仅基本建立起了水利高等教育体系,招生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整体有了显著提升。

2.完善专业设置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高等院系进行调整的同时,我国学习苏联经验,按照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1953年,全国高校共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2种;到1957年,专业增加到323种,其中工科183种;“大跃进”时期,专业迅速增加到上千种,种类多、专业窄,不规范现象非常严重。1963年,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510种,其中公开的通用专业目录为432种。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统一制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对规范、调整这一时期无序的专业设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就水利专业设置而言,可以通过表4-5整体了解这一时期水利学科专业设置情况,以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为例,具体了解主要水利院校水利专业的设置演变。

表4-5 1952—1965年全国水利学科本专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资料来源:姚纬明《水利高等教育10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1952年建校之初,华东水利学院设置有河川结构及水力发电站水利技术建筑工程、水道及港口水利技术建筑工程、中小型水力发电站建筑、水利土壤改良4个本科专业,水工结构、水力发电土木、水利土壤改良、陆地水文4个专修科专业。1955年,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和专修科并入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重新设置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并改名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还增设了水力动力装置专业和军港建筑专业。1960年,华东水利学院成立基础理论及电子学工程系,设置了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无线电设计与制造、自动与远动6个新专业。同年,其他系科增设了海洋工程水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水利施工机械化、政治理论4个专业。在教育大调整阶段,1961年,华东水利学院停办了水利施工机械化、化学、农田水利工程3个专业;1962年,停办了无线电设计与制造、自动与远动、物理3个专业。到1963年,华东水利学院专业调整为8个,即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农田水利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陆地水文、海洋工程水文、港口土木建筑、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筑、应用力学。

1954年,武汉水利学院设置有水利土壤改良、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2个本科专业,水利技术建筑、水利土壤改良2个专修科专业。1958年,武汉水利学院增设了治河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施工2个专业。1959年,增设了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水电站动力装置2个专业。1960年,武汉水利学院设立基础科学及现代技术系,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电气、电气测量技术、数学计算仪器及装置等6个专业。1962年,武汉水利学院撤销了基础科学系,专业调入其他相关学系。1964年,北京电力学院的高压技术及设备和电厂化学2个专业调入,学校专业调整到8个,即农田水利工程、河流力学及治河工程、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水电站动力设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技术及设备、电厂化学。

1958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立后,积极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设立了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水利施工机械、水电站动力装置4个本科专业。1960年,增设了农田水利工程、水电站自动化2个专业。1962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水电站动力装置2个专业停止招生。1965年,增设了水利史专业。

3.发展水利科学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原有的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在调整、改组中形成了崭新的局面。1955年,高等教育部提出发挥高等学校专家力量开展科学研究,要求各高等学校编制1956年科研计划。1958年,国家明确提出“科研必须结合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任务带学科”的重要方针。1963年,在“高校科研四十条”颁布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水利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开始起步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是结合生产开展水利科技研究。在深入进行水利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水利高校认识到,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生产开展水利科学研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1955年,华东水利学院与水电总局签署了“测定水轮机水管道的流量”“水管中过流继电器设计”“水轮机气蚀问题研究”3项任务,开创了科研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先例。1958年,武汉水利学院把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开展的“三门峡升船抬高排架应力分析研究”“荆江河段的截弯取直研究”等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建校初期所开展的“万家寨水利枢纽水工模型试验”“黄河三义寨闸门振动试验”以及“卢沟桥引水工程设计”等无不是结合水利建设实际开展的。

二是积极制定水利科研规划。为了贯彻高等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华东水利学院院务委员会通过了1956年科研计划;1956年,根据国家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和各部门提出的科研课题,决定了1957年的88项科研任务。1960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以时任院长为主任的学校科研委员会,拟定了科学研究计划、三年规划和八年设想。

三是重视国际科学交流。华东水利学院积极与国外的科研院所建立交流联系,如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波兰格坦斯克水工研究所等;邀请苏联专家来校讲学,严恺、徐芝纶、余家洵等应邀前往苏联、波兰、瑞典等开展学术交流。武汉水利学院建校初期邀请多名苏联专家担任教学工作或来校进行讲学;先后派遣多名专家前往越南援助他们开展水利科学研究。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受水利电力部委托,负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