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月刊的创办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孕育并催生了这一颇具特色的水利期刊。
首先,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外国列强侵略,政府无力治理水利,水利长久失修,导致中国的水系紊乱,洪涝干旱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以黄河为例,1909—1931年的22年中,决口的年份就有16年之多。其他的如黄河、淮河等大河流域也是旱涝频发,几乎没有不遭受水患之苦的地方。为了应对日益频发且危害严重的水旱灾害,孙中山早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就提出了他的平水患、兴水利的重要思想。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在“实业计划”中不仅详细阐述如何整治扬子江水道,还对导淮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等问题都有所关注。后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实业计划实施程序案,具体细化了孙中山大力倡导的治黄导淮事业,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科学的发展。
其次,为了富国强兵,许多志士仁人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前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水利科学技术。如,李仪祉1909年先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攻读铁路水利,后于1913年入丹泽工科大学师从著名水利科学家恩格尔斯攻读水利专业,从此一生致力于兴修水利,致力于培育水利人才;李书田于1923年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水利学;汪胡桢1920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水力发电。正是以李仪祉、李书田、汪胡桢为代表的水利留学生归国后,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对水利事业给予极大关注,由此促成了《水利》月刊的创办。(www.xing528.com)
再次,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建立直接促进了《水利》月刊的诞生。为了借鉴西方学术组织在推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1928年,以李仪祉、李书田等归国学者为代表的水利精英积极酝酿建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但因政局变动频繁而难以顺利推进。后几经协商、筹备,这一全国性水利学术组织终于于1931年4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决定创办《水利》月刊作为会刊,并设有专门的出版委员会,委任汪胡桢为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水利》月刊。其后,在每一届年会上,相关负责人都要向大会做相关报告或说明。例如,1931年8月30日,在南京建设委员会大礼堂举行的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届年会上,李书田主持并回顾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筹备过程,重申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办会宗旨。总干事张自立报告了会务,并对出版《水利》月刊等事项作了扼要介绍。1934年11月17日在江苏镇江召开了第三届年会,出版委员会主任汪胡桢向大会报告了《水利》月刊出版情况。1947年10月5日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年会上,时任出版委员会主任谭葆泰向大会报告了《水利》月刊的编印情况。正是由于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和《水利》月刊的引领,在困难的时局中,中国水利人得以聚集在一起,为改变国家落后的水利面貌而不懈努力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有力支持,保证了《水利》月刊办刊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办刊特色得以不断彰显。而《水利》月刊办刊质量的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水利人踊跃投稿,真正实现了学会“联络水利工程同志、研究水利学术、促进水利建设”的办会宗旨。这样的一会一刊联动互促也成为近代中国科技期刊本土化的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