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主要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一段时间。在民国初期,兴修水利,预防和治理水旱灾害迫切需要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大量向西方学习并掌握先进水利科技的留学生不断回国,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客观上助推了水利科技的发展,也为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准备了必备的条件。专门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院校正式出现,不仅有利于水利人才培养更加专业,也能够推动我国水利科技和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水利教育主要开设在实业教育体系中的工业学校以及专门学校和大学中。
1.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根据实业教育的相关法令,实业学校有甲乙两种,涉及农业、商业、工业多个部门,其中水利教育就蕴含在甲种工业学校中。在甲种工业学校的土木科,开设的很多课程与水利有关,如河海工学、测量学、应用力学、施工法等。
2.专门学校中的水利教育
根据《专门学校令》,与实业学校相比,专门学校无疑是更高一级实业教育的范畴。专门学校主要培养专门人才,更具专业性,大致有法政、农学、工学、商学、商船、医学、美术、音乐、外国语等10种。水利教育主要与农业和工业专门学校有关。
《农业专门学校规程》规定:“如在殖民垦荒之地,得兼设土木工学科。”土木工科需要开设水力学、河海工学、测量学等25门课程,这比晚清学制中的课程设置更为专业,也更加细致。遗憾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兼设土木工学学科或水利学专业的农业专门学校没有一所。
根据《工业专门学校章程》,工业专门学校分为土木科等13科,开设河海工学等25门课程。与晚清高等工业学堂土木工科只有7门课程相比,无疑更为全面,在水利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是一大进步。但在民国初年全国近20所工业专门学校中,除了安徽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外,设置土木工科的寥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正式成立。此后李仪祉创建了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1917年,《修正大学令》规定:“设二科以上者得称大学。其但设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2]根据这一规定,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改名为河海工科大学,后面将专节论述。
1922年,李仪祉回陕西筹划兴修关中水利,在着手测量引泾灌溉工程时,他深感西北水利专业人才稀少,积极倡议把陕西水利局所属的“水利道路工程技术传习所”改建为“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亲自拟定了宣言书和学校办学章程。李仪祉为学生制定了每一学年的学习科目,并聘请了赵宝珊、顾子廉、张含侣等人任教。1924年,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被并入西北大学,改设工科,李仪祉被聘为主任,教师除原有人员外,又聘请了须恺、胡步川、蔡亮功、陆克铭等人前来任教,此时的西北大学工科已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水工学科体系。
3.大学教育中的水利教育
民国建立后,水利学科在大学继续受到重视。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根据章程的规定,在航海专科开设有“水面测量学”和“水力学”,铁路专科(后改为土木科)先后开设了“水力学”和“河海工学”。
1913年,北洋大学颁布《大学规则》,对各学门的课程进行调整和充实,规定矿冶、土木等学门开设“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土木学门还要另外开设“水力机械学及实验”和“水利工程学”课程[3]。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后,一些公立、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相继在其土木、机械及电机等工程学系中特列若干水学科目。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工学堂所开相关科目较为全面。1916年,在工科开设了“河海工学”“城市灌水学”“抽水机械学”等课程;1917年开设了“引水学”“水利学”和“城市泄洪学”;1922年开设了“河渠学”“隧道学”“河海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城市工程学”等[4]。
1923年,东南大学聘茅以升为工科首任主任,在他的倡导下,开设了“水力学”“给水工程”“下水道工程”和“高等给水工程”等水学课程[5]。
此外,在张謇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创建了一批河海工程养成所。1915年,江北水利工程讲习所在江苏高邮正式建立,1916年更名为江苏省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设立了二年制本科和一年制速成科。到1919年筹浚期满,该所开办了3期本科和2期速成科,共毕业学生126名。1915年,山东省测绘工程学校在济宁成立,后改名为山东省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也开设二年制本科和一年制速成科,两班共招生100名。1922年,冯玉祥在河南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测绘养成所”,仅仅一年时间,就为河南培养出59名水利工程测量专业人才。
(二)民国中期的水利教育(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由于社会形势较为安定,我国水利教育得到稳定发展,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独立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尚不稳定;水利人才培养开始从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扩展,并依附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水利研究生教育开始出现;水利高等教育呈现出公办和私立并举、本科和专科教育并重的良好格局。
1.水利系(组)设置进一步增多
虽然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大学、专科学校设立的法律法规,但仍然没有关于水利科或水利系的专门条款。尽管如此,水利系(组)设置进一步增多。据统计,1936年,全国共有78所大学及专门学院,30所专科学校,其中有25所大学及专门学院设有土木或水利系,有3所专科学校设有土木或水利系,这些学校既有国立、省立的公办大学,也有私立大学,呈现出公办和私立水利高等教育并举的局面。
在国立大学设立土木工程或水利专业的有: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省立大学有:山西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勷勤大学;私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大夏大学、震旦大学、岭南大学、广东国民大学。
在国立专门学院设立土木或水利专业的有:中法国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省立专门学院仅有河北工业学院;私立学院有:之江文理学院、焦作工学院。
在国立专科学校设立土木或水利专业的有: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省立专科学校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西工业专科学校。
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与其他8校合并,被编入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工学院下设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五科,后科改系。1931年,中央大学土木系分为水利组和结构路工组。1937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相关水利专业独立设置为水利系,这是近代综合大学的第一个独立的水利系。中央大学在这一时期培养的杰出水利人才有:邢丕绪、黄文熙、沙玉清、张书农、王鹤亭等。
1928年,武汉大学工学院在土木工程系成立水利组,正式招收水利专业学生。1935年,水利工程门首招2名研究生,开启了武汉大学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华彩篇章,在中国水利高等人才培养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29年,《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明确规定:“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科学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6]这一教育方针推动了一些学校积极建设水利组(系)。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原市政工程系改为土木工程系。1929年,土木工程系下设水利组。到1937年,国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校生150多名。这一时期培养了覃修典、谢家泽、杨绩昭、季津身等优秀水利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系是天津大学建立最早的系科。其前身国立北洋大学建校之初就设有土木工程系,1929年,国立北洋大学更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33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将其土木工程系四年级分成普通土木工程组和水利卫生工程组[7]。1936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出版了由张含英编写的第一部《水力学》教材。接着,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我国,华北沦陷,北洋大学由天津迁往陕西,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联合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这一时期国立北洋工学院培养出了张含英、赵今声、刘德润、杜镇福、张子林等一大批水利精英。
1929年,河北工业学院设立了水利工程系,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院系设置中首次出现‘水利工程系’”[8],将水利工程系从土木工程系中独立出来,是水利教育独立与成熟的重要标志。
1929年,知名人士张钫创办了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陈泮岭为首任校长。这是继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之后,又一所专门水利人才的高等学校。1929年,该校改称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1931年,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改名为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42年,学校升格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学业有成的治黄人才。
在兴修渭惠渠、洛惠渠时,李仪祉深感水利人才的缺乏,于1932年呈准陕西省政府,设立了陕西水利专修班。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立后,在李仪祉的倡议下,水利专修班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水利组,李仪祉担任水利组主任。李仪祉为水利组拟定了课程设置,制订了水利组的学程总则。该学程总则规定:“以造就农业上应用之高级水利人才为主旨,课程先授以基本科学及农业需要知识,次及工程原理,渐注重水利专门问题。教授方法平时注重校课,多作习题,假期中必事工程练习,或分散农村服务,以获得实地之经验。”[9]此外,在李仪祉的影响下,许多留学归来的水利学者,如沙玉清、余立基、何正森、徐百川等汇聚于此,在水利人才培养和水利科学研究上成就斐然。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多层次的水利专科、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开始进行。至1943年为止设有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水利专科学校和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四所专科;在工业职业学校一类大、中专学校中凡设有土木科者自1943年起增加水利班,一些大学亦附设了中等水利专业科,如复旦大学;此外,各流域机构与各大学合作在川、滇、黔、桂、陕、甘开办“水利低级职业训练班”,开设科目有水文测量、监工,培训水文站测验员及施工管理人员。这一类的训练班,地方水利局也时有开办,学制几个月至一年不等。
2.水利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
这一时期各高校课程的设置,基本是根据教育部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的统一要求而确定,相对较为完善。分别以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同一时期的课程为例,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较为完善,又具有自身特色。
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一年级和二年级下学期都相应增加了一些手工课和实验课,如机械画、木工、锻工、材料试验和电工实验。二年级开始开设水利类课程,如二年级下学期有水力学,三年级开设有水文学、水利试验、河工学,四年级集中开设水利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都市给水、水工计划、海港工学、渠工学、灌溉工学、污水工程、水力工学等。在课时安排上,一年级上下学期每周都是36学时,二年级上下学期每周分别为25学时和29学时,三年级上下学期每周分别为26学时和32学时,四年级上下学期每周分别为31学时和21学时。在修业学分要求上,一至四年级分别为49学分、43学分、42学分、37学分,并且规定必须修满才能毕业(见表3-1)。
表3-1 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组课程设置__(1934年5月修订)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姚纬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国立北洋工学院各系一年级课程及每周授课时数、学分都相同,二、三、四年级则按照学系(组)分别授课(见表3-2)。在水利卫生工程组,一、二年级课程均以基础课程为主。与国立中央大学一样,二年级下学期开水力学,三年级上学期开水力实验。不同的是,国立北洋工学院一、二年级开设的操作类或实验类的课程明显较多;在水利学科设置上有许多不同,很多课程,如水象学及河道流量学、给水工程计划及制图、污渠工程计划及制图、水利工程计划及制图、防洪工程计划及制图、筑港工学等都是中央大学所没有的;在所修学分要求上,国立北洋工学院四年共需修满207.5学分,而中央大学只需171学分。
表3-2 国立北洋工学院水利卫生工程组课程设置(1934—1935学年)(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在课程设置上与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之处在于一年级都是安排基础课程,水力学和水力实验都是分别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开设了诸如普通作物、土壤学、农学概论、麦作学、农业经济、造林学等课程,并且在课表中明确规定了实验的时数,一至四年级的实验时数的要求分别为21学时、18学时、21学时、30学时。这对于培养水利工程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疑十分重要(见表3-3)。
表3-3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课程设置(1936学年)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油印本),1939。
3.水利人才培养进展明显
这一时期高素质水利人才培养大多仍然依附于土木工程专业,所招收的学生以专科为主,本科为辅。据统计,1931—1937年间,全国共培养水利工程专业学生379名,而本科生只有27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学位授予法》及其一系列细则的颁布,以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为代表的高等学校开始着手培养水利研究生。1935年,武汉大学设立工科研究所,并招收了方宗岱、邓先仁为土木工程学部水利工程门研究生,这是中国水利研究生培养的肇始。同年,李书田在北洋工学院建立了水利工程研究所,于1937年培养出近代中国第一批工学硕士。
4.水利科学研究开始起步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这一时期水利科学研究开始起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了以第一水工试验所和中央水工试验所为代表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水工试验所。1929年,李仪祉、李书田等首先提出建立水工试验所的倡议,1930年获得中央财政委员会批准。由于经费不兑现,直到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模范灌溉局、陕西水利局、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工业学院等9家单位在天津联合筹建“第一水工试验所”董事会。1935年建成后,配合永定河治本计划,开展了官厅水库大坝消力模型、黄河河流模型、卢沟桥溢流坝消力实验、透水坝试验、玻璃槽试验等5项水力学实验。1935年,中央水工试验所在南京成立后,在1936—1937年间,为导淮工程进行了多项河工和水工模型实验。在它们的示范下,1936年,湖北省政府和国立武汉大学联合建立了华中水工试验所。
二是成立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有力地推动了水利科研的进行。1931年,以李仪祉、李书田为首的一批归国留学生,以“集合全国水利人才之精力,求解中国今日之水利问题”为号召,以“联络水利工程同志、研究水利学术、促进水利建设”为宗旨,在南京发起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该学会出版《水利》月刊,在推动水利科学研究方面贡献巨大。
三是一些大学、专门学院等开始重视实验室建设。在兴办水利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等学校逐渐认识到水利科学研究对水利教学和水利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开始致力于建设相关实验机构。早在1925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就建立了水力机试验室,后又建立水力学实验室。国立中央大学建立了水力实验室和临时水工实验室。同济大学则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馆。国立清华大学建成包括水力实验室、卫生工程实验室在内共四个实验室,并编写了《水力学实验》等一系列中文教材。作为当时一所规模大、设备好的水力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如精确流量测量方法研究;各式水输及抽水机特性试验;河工、港工及灌溉工程相关问题研究等。
(三)民国后期的水利教育(1937—1949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水利教育事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学校被迫转移重新办学。国民政府为了促进战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战时的水利建设。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水利教育从东部迁到了西部,在新的大地上重新发芽,也带动了西部水利教育事业的起步。这一阶段水利高等教育在抗日的战火中艰难的生存和发展。
一是高校内迁。据统计,八年抗战间,100多所高校进行了搬迁,很多高校根据形势要求或单独办学、或合并办学、或改组办学。1937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内迁到重庆办学,并正式建立了水利工程学系,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合作建立了磐溪水工实验室、石门水工实验室,作为水利工程系学生实验实习所用,原素欣任系主任,汇聚了黄文熙、严恺、谢家泽、李士豪等一批知名水利学者。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搬迁到长沙,成立长沙联合大学。1938年,再次内迁至云南,组建了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学系下设水力工程组,1940年,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合作建立了昆明水工实验室,从事水利灌溉和水利工程理论研究。1938年,西安临大迁往汉中,改为西北联大。1939年西北联大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西北工学院。此时,土木系内的水利工程组扩充为水利工程系。
二是一些高校新设了与水利相关的系科。1939年,教育部颁行《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系名称令》,“水利工程”作为一个学系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法规中,在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一些高等院校系科设置产生重要影响。1943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已设土木工程系的高校一律增设水利组。如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相继成立了水利工程系,天津工商学院和私立大同大学也开设了水利系科。
三是新建一批设有水利相关学科的高校。这一阶段新设有水利学科的高校有:1937年建立的国立中央工业专科学校,1939年建立的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1944年建立的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等。
经过内迁、新建、改组,抗战末期我国的水利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到1944年,我国设有水利相关专业的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已达36所(见表3-4)。
抗日战争结束后,时局渐趋稳定,在各方的努力和精心筹备下,各高校纷纷返回原地,恢复办学。但接着就爆发了国共内战,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在这一大背景下,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困顿中走向没落。自河海工程大学并入南京大学后,全国没有一所成建制的本科水利高校,到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立水利系(组)有22所。
表3-4 设置水利相关专业高等学校一览表(1944年)
在这一阶段,一些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的涉水高校开始复校,如1945年复校的河北省立工学院、1946年复校的河北省立农学院、1947年复校的山东省立农学院。一些设有水利相关专业的高校根据需要更改了校名,如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私立天津工商学院更名为私立塘沽大学。一些设有水利相关专业的院校获得了升格,如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升格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私立信江农业职业学校升格为私立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省立南昌高级水利职业学校升格为江西省立水利专科学校。一些涉水高校进行了合并,如1946年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国立河南大学,组建了国立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1947年湖南省立工、农、医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湖南省立克强学院。此外,这一阶段还新设立了一些涉水高校,如1946年新建的私立川北大学,1948年新建的黑龙江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8年,全国设水利相关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达44所(见表3-5)。
表3-5 设置水利相关专业高等学校一览表(1948年)
续表
其他综合性大学在战后积极地重新复校,但内战爆发后,再次打乱了水利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
中央大学回迁南京后,工学院设土木、机械、电机、化工、建筑、航空和水利工程7个系,重点是恢复和扩建实验室。中央大学水利系第一任主任为原素欣教授,1941—1942年系主任为黄文熙教授,1942—1944年为顾兆勋教授,1944—1946年为许心武教授,1946—1948年为须恺教授,1949年起为张书农教授,这一阶段在此任教的教师有:张含英、严恺、谢家泽、刘文光、徐介城、李士豪、沈百先、沙玉清、武同举等。水利系的学制为4年制本科,所开课程主要有:水力学、渠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水文学、灌溉工学、水工计画、海港工程学、测量学、土力学、防洪工程学、水力发电工程等。1947年,水利工程系配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所需,合作培训混凝土技术人才,与中央水利实验处合作,建立水工实验室。
1946年,国民政府决定恢复国立北洋大学,设理、工两院,茅以升任校长,李书田任工学院院长。工学院内设有水利工程系,成为工学院的8个系之一,常锡厚任系主任。由于时局不稳,1946—1949年,水利工程系仅毕业36人[10]。
1946年,国立交通大学将土木系中的水利门扩建为水利工程系,隶属于工学院,由徐芝纶任系主任。1946—1949年,每年招收新生30余人,学制4年,专业课程从二年级开始设置,主要有水力学、水力试验、应用分析、水文学、河工学、高等水力学;比较专门的课程在四年级讲授,主要有河工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水工机构设计、水工实验原理、运河工程及设计、港工及设计、水电工程设计、水工模型试验等。
1945年底,国立河南大学迁回开封,随后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组建了国立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设有水利实验室、实习工厂等教学场地,赵敬生担任系主任。
由于一直处于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水利教育很少提到议事日程,但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建设的需要,解放区的水利教育开始受到重视。1946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张家口市铁路学院内设水利工程班,培养水利技术管理人才,分甲(一班)、乙(二班)、丙(三班)3个教学班,约150多人。1948年,华北水利委员会成立后,水利班归华北水利委员会领导,有教职工130人。接着,经华北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水利班的基础上成立华北水利专门学校。在山东解放区,1948年,在惠民建立了渤海水利学校,渤海行署水利局长马巨涛兼任校长。同年,在济南附近建立了黄河水利专科学校,设本科班、速成班和初级班三种,山东河务局副局长钱正英兼任校长。济南解放后,山东农学院成立水利系,宋文田任主任。其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山东农林专科学校并入山东农学院,组建了水文、测绘两个专修科。所有这一切,都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的水利专门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