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不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和颇有建树的教育家,也是一名悉心治水的水利大家,他曾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导淮局督办、江苏新运河督办等职,在丰富的水利实践的基础上,他开创了我国近代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形成了丰富的水利高等教育思想,是我国近代治水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水利教育的先驱者。
(一)张謇与中国水利事业
1894年,张謇在殿试时所做的《殿试策》中,以古论今,详细阐述了治水兴水的重要性,提出了“夫天下之水,随在有利害,必害去而利乃兴”[33]的重要思想。他的治水足迹涉及治黄、治淮、治江等诸多河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张謇与黄河治理
清末之际,河事糜烂,水患频仍。1887年黄河决口后,他应开封府尹孙云锦之邀,担任黄河河工,深入黄河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探寻黄河河患的真正原因。他多次致函河南巡抚倪文蔚,不仅系统地提出了堵塞并举、分流入海的系统治理黄河方案,也积极倡议以工代赈的治河之术,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2.张謇与淮河治理
出生于南通的张謇,对黄河夺淮以后给江苏、安徽造成的严重灾害有着切身感受。在20年的导淮过程中,张謇建立了淮阴、六闸、正阳关等很多水文站和测量站等基础设施,成立江淮水利公司、测量局等水利部门,累计测成导淮图表1238册、图25卷2328幅。利用这些测量成果,加上自己亲临淮北和蚌埠一带查勘的实践,张謇撰写了《导淮设计宣告书》《江淮水利计划书》《淮沭沂治标商榷书》《两淮串场大河计划书》等治淮的光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广采历代水利专家的治淮之道,同时综合外国水利专家的观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最终成一家之言,形成了自己的治淮思想,主张淮水“七分入江,三分入海”,勾画出“统筹全局、蓄泄兼施”上下游兼顾的治淮思想。
3.张謇与长江治理
在1894年的殿试中,张謇就提出了他“治水先从下处入手”的治江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他著名的“治江三说”。为了科学整治长江,他还倡导建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长江委员讨论会”。
纵观张謇的一生,不仅是致力于实业和教育的一生,也是致力于治水的一生。从治理黄河、治理淮河到关注长江,保坍护乡,40多年的治水实践铸就了科学的水利思想,书写了我国水利事业的新篇章。由于张謇在治水事业中的巨大成就,宋希尚在《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一书中把张謇与李仪祉先生并称为我国两大“近代水利导师”。
(二)张謇与中国水利教育
在治黄、治淮、治江等治水实践中,张謇认识到治水必须依靠有一定专长的水利人才,他首创水利高等学校,开水利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之滥觞,形成了自身的水利教育思想。
1.创建水利人才培养机构
在长期的水利研究和治淮、治黄过程中,张謇深深认识到水利人才对于治水的重要性,于是根据实践需要,他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专门的水利类学校,在大力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水利教育思想。“作为当时唯一研究水利的学者,从开始研究水利到提出治理黄河、长江的主张以及开近代水利教育之先河”,[34]张謇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887年黄河决口酿成苏皖灾害后,张謇强烈地认识到,如果要治理水患灾害,就要深入实地调查地形、水准、流量等,这需要大量专门从事水利测量的测绘人才。他建立的通海牧垦公司承揽建筑开河、筑堤、修闸等工程需要大量水利工程人员,此时,清政府预备实行地方自治,张謇认为,“实行地方自治,必先测绘各区舆图,乃就师范附设测绘专科”。[35]其后,他开始着手规划导淮工作,也急需培养测绘人才。1906年,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首设测绘科,专门聘请日本河海工程专家,分科教授。后来毕业的40人,就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毕业的水利测绘人才,这是我国自己培养河海工程人才的开端。张謇出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这些人才跟随他参与规划全国水利工作,第一时间投入到淮河流域测量工作中。
但是,一个测绘班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全国水利建设的需要,于是张謇开始酝酿建立一所专门培养水利人才的学校。张謇建议“宜于南北适中之地,建设高等土木工程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36]接着,美国工程师提出要勘测淮河,要求提供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张謇在送袁世凯政府《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程专班具办法呈》中再次呼吁:“建设高等土木工程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业班,刻不容缓。”[37]终于在1915年建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的学校,标志着我国水利高等教育正式建立。
与此同时,张謇在《拟请申令各省速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呈》中要求各省“急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才”,拟定并公布施行《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该养成所主要是为导淮培养水利测量人才,分为二年制本科和一年制速成两类。
为了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水利人才,张謇在亲自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着手从国内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水利专业,例如从河海毕业的宋希尚就是他亲自资助其前往欧美留学学习水利。
2.丰富的水利高等教育思想
张謇的水利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水利教育思想体现了他一生坚定的“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想,国家本位、全面发展、服务水利、注重实践构成了张謇水利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国家本位的思想。张謇无论是兴办其他教育还是水利教育,“救亡图存”是首要原因。他在《东游日记》中写道:“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兴修水利需要大量水利专业人才,张謇在治黄和导淮过程中体会深刻。他认为,发展水利事业,不仅需要水利教育,更需要优先谋划水利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水利人才。他说:“吾国人才,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养,庶不至临事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38]
第二,全面发展的思想。1902年,张謇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39]。其内涵也基本涵盖了德智体三育的内容;1904年,他在拟定的《扶海宅家塾章程》中所强调的“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于蒙养”,实际上已明确形成德智体三育的概念。在1914年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和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章程》中,张謇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水利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思想:“一要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要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要学习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实用之知识。”[40]
第三,服务水利的思想。张謇认为,兴办实业需要人才,而人才出于学校。因此,学校必须为实业服务、为经济服务。因此,在兴办水利教育的过程中,他强调水利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学以致用、配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服务方向。1908年,在通州师范学校测绘科毕业的43人,其中9人进入土木工科进一步学习诸如河工学、河海测量、三角测量等课程。他们毕业后直接进入导淮工程一线从事淮河水道地形图绘制等工作。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一共办了3期本科班,2期速成班,毕业学生126名。他们毕业后大都从事运河和淮河的水利测量工作。1917—1927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一共培养了233名水利和土木工程类学生。这些毕业生大部分参加了当时的导淮工作,还有一部分被派往海河、长江从事河道整治工程,他们在大江大河一线为水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重视实践的思想。张謇一生重视实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在就职运河工程局时曾说:“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41]张謇在论及学问时认为,真正的学问是理论与阅历、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他说:“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42]他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强调指出:“实学而不求实施,犹之空言无裨耳。”并要求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从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是教师务必富有工程实践经验;二是学校要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亲身实践获得实际经验;三是教师教学时务必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理论,而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四是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工程,以资感发;派遣实习,以增阅历”。这种重视水利实践的具体举措对于水利人才的培养无疑大有裨益。
总之,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张謇关于水利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特色鲜明的水利院校,提高水利人才培养质量,仍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C]//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6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21.
[2]盛宣怀.南洋商务学堂移交商部接管折[C]//张凤来,王杰.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45.
[3]钱锺书主编,朱维铮执行主编,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M].上海:中西书局,2012:396.
[4]傅兰雅.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C]//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34-235.
[5]张之洞.创设江南储材学堂折[C]//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第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081-1083.
[6]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
[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25.
[8]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篇[M].北京:中国书店,1991:389.(www.xing528.com)
[9]赵尔巽.清史稿·河渠志一[C]//周魁一.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1990:557.
[10]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篇[M].北京:中国书店,1991:389.
[11]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再续行水金鉴·河水[M].北京:中国书店,1991:133.
[12]袁博.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3]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6.
[14]王孙禺,刘继青.中国工程教育: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印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2.
[15]徐光启.徐光启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454.
[16]陆宏生.近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兴起与早期发展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4-106.
[17]潜伟.北洋大学在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史的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
[18]崔薇圃.张謇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齐鲁学刊,1996(5):103-108.
[19]宋希尚.张謇的生平[M].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3:356-507.
[20]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6.
[21]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14.
[22]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52.
[23]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1991:506.
[24]中国博物馆学会.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19.
[25]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11.
[26]张謇.论通州乡镇初等小学事寄劝学所教育会函[C]//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0.
[27]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M].北平:中华书局,1932:29.
[28]梁启超.变法通议论[C]//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43.
[29]张謇.南通师范学校议[C]//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
[30]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C]//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
[31]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5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15.
[32]同上书第4卷:17页。
[33]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40.
[34]时德清,孔玲.清末唯一研究水利的学者——张謇[J].治淮,2000(7):46-47.
[35]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卷3)[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20.
[36]张謇.条议全国水利约举四端宜导淮兼治沂泗,一宜穿辽以达松嫩,一宜速设河海工程学校,一宜并立农业地产银行呈见[C]//张孝岩.张季子九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584-594.
[37]张謇.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程专班具办法呈[C]//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606.
[38]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82.
[39]同上书:17页。
[40]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87-688.
[41]曹丛坡,杨桐.张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4.
[42]同上书第4卷: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