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謇: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张謇: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张謇的一生,不仅是励志创办实业的一生,也是轰轰烈烈办教育的一生。张謇视实业和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长达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层次教育的作用及其内在关系有了更深层次、更完整的认识,并具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教育体系。这是在那个特殊时代所取得的堪称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也奠定了张謇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謇: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纵观张謇的一生,不仅是励志创办实业的一生,也是轰轰烈烈办教育的一生。他的“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在实践中妥善处理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客观上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他构建了比较完备的近代化教育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建立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实业的各种学校,为我国教育的近代化树立了鲜明的标杆;他首创师范院校,重视教育“母机”的建设,抓住了兴办教育的关键一环;他在办学实践中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转变了教育的方式、拓宽了教育的领域,是中国教育史里程碑式的人物,无愧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拓者

(一)践行“父教育母实业”的办学理念,科学处理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之一。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可以为教育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謇视实业和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他在兴办实业和教育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为实业之父,实业为教育之母”这一重要观点。他的“父教育母实业”教育思想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实业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张謇认为,兴办教育必须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实业发展了就可以为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惟取诸实业”[20]。因此他在分析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时强调:“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21]其二,教育为实业提供人才基础。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有颇深的感触,因此强调教育要为实业服务,为促进实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人才,正所谓“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22]。其三,实业教育是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理想办学模式。在兴办专门教育的过程中,张謇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他认为实业教育是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理想办学模式,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并因而得出了“求治之法,惟在实业教育”[23]这一结论。

正是秉持这种“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张謇首先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然后又创办了涉及纺织面粉、铁冶、印刷、电话、盐业等20多个实业公司,涵盖了轻重工业、银行金融、运输通讯、贸易服务等诸多门类。当大生纱厂等企业有了盈利后,他规定每年提取利润的十分之一作为兴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据1925年统计,张謇及其兄花在办学和其他文化事业上的费用高达350多万银元,占他所办企业资产的七分之一。[24]终其一生所建学校之多,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他的实业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和贡献。

(二)构建比较完备的近代化教育体系

张謇是我国近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无论是早期为翁同龢拟定《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还是后期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的过程中,这些事关近代新教育蓝图绘制的背后也凝聚着张謇的智慧和心血。

在长达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层次教育的作用及其内在关系有了更深层次、更完整的认识,并具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教育体系。他以大河的“源”与“流”类比教育,客观而形象地论述了这一教育体系中各类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充分说明他对办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他说:“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25]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科学拟定了自己兴办教育的优先次序:首先创办师范,培养好师资;然后普及小学,这是整个教育体现的基础工程;接着逐步推广中等教育;最后兴办专门学校和大学,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多层次的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

张謇十分重视小学教育,在实践中他深刻地体会到“自治之本在兴学,而兴学之本在普及,办学应从小学入手”。[26]1907年3月,他在师范学校的开学演说中强调:“开民智,惟有力行普及教育,广设初等小学。”[27]他认为小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强调改良小学课程。据统计,截至1922年,仅仅在南通,张謇就兴建了60多所高等小学和350所初等小学。

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适用人才的匮乏常常困惑着张謇,也促使他思考更多,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思想,强调办学要因地制宜,灵活办学,注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民众的实际需求。他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但又不局限于此,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民众的实际需求,也十分重视实业教育和其他专门教育。在办学种类上,他除了兴办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外,创办了纺织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水利专门学校等各种专门学校;创建了有关女子职业教育的女工传习所、桑蚕讲习所,有关交通管理职业教育的交通警察养成所、巡警教练所,有关戏剧职业教育的伶工学社,有关社会公益职业教育济良所、棲流所等。在办学形式上,既有各种正规的、长期的、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中等学校、专门学校、高等学校和特殊学校,又有各种非正规的、短期的、附设的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或养成所,构成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辅相成、地方发展需要和实业发展需要相互促进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建设,张謇终于建立起从低级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级的专门教育、高等教育,从一般的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到特殊的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残疾人教育,进而到如博物院、图书馆社会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教育体系。这是在那个特殊时代所取得的堪称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也奠定了张謇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首创师范院校,重视教育“母机”的建设(www.xing528.com)

洋务运动失败后,梁启超在总结其失败教训时说:“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制度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28]可见,兴办师范教育不仅成为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成为当时社会的基本共识。

张謇认为,“兴学之本,惟有师范”[29]。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发端。1903年,他在师范学校开学的演说中强调指出:“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欲普及教育国民而不求无师则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30]正是有了这种思想认识,他对师范学校的建设尤为重视。建校伊始,张謇不仅亲自选择校址、设计建筑、拟定办学章程,而且亲自为校歌填词并为学校题写了“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在办学目标上,他强调把师范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他参照日本的办学经验,制订了师范学校应开设的课程,不仅有历史、文法、修身等中国传统课程,还设置有地理、理化、测绘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科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张謇还设置了具有现代选修课性质的随意科,为学生提供英文、农艺化学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师资配备上,他不仅延请了王国维、陈师曾、罗振玉、欧阳予倩等国内一流名师,也大胆聘请了许多日本籍教师教授理化、教学法等课程。

1905年,他创立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张謇创办了东台母里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此外,他还设立了龙门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参与兴建了三江高等师范学校。这些成功的做法,为其后中国师范学校的开设创造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四)改革传统教育,明确教育目的,重视实践教学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亲眼目睹甲午战争的失败,张謇深刻认识到传统科举教育的空疏和无用,加上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他对学习西学、兴办近代新式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更深。正是基于对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深刻认识,他极力提倡改革传统教育,兴办培养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的新式学校,并大声疾呼:“然则罢科举而兴学校,置经义而事士、农、工、商、兵各专科之学,为中国今日计,圣人复起,无以易之。”[31]

张謇在创建通州师范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32]。在1904年创办扶海宅家塾时,他进一步明确了“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于蒙养”的教育思想。在1914年建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和1915年创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又有了进一步的阐释。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比较系统地对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阐述的一次尝试。

为了能够践行这一培养方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张謇摒弃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在他创办的许多学校中课程设置坚持中西结合、古今结合,构建了一个开放性、前瞻性的课程体系。

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空疏、无用的弊端,张謇极端重视实践的教育作用,并明确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思想。在兴办师范学校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实际教学技能,他十分重视师范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他强调每建一所师范学校,“必立一小学校,为师范生实践教授之地”。让他们在最后一个学期能够到附属小学开展实习教育。他在通州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都建立起附属小学,并提供师范学生教学实习的机会。在他创办的纺织专门学校,为了学生能够开出相关实验,张謇在校内添置了诸如木织机、铁织机等各种纺织实验教学设备,并把自己的纺织厂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农业专门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他建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实习场所,如农田试验场、森林事务所、家畜试验场等。此外,他还在医校附设医院,作为学生实验的基地。这些附属设施的设立,让学生直接接触生产第一线,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可以为地方社会发展和实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也具有相当大的借鉴价值。

在教育的范围上,张謇在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为此,他创建了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机构,既有提高文化知识的图书馆、博物馆,也有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体育场、公园,甚至更俗剧场等,其初衷就是为普通大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提高民众素质。由此可见,张謇已把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形成了自身的大教育思想,这种大教育观克服了传统思想中学习就是囿于学校中的陈腐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总之,开阔的教育视野、宏大的教育理想、多彩的教育实践、完整的教育体系、切实的教育措施,汇成了张謇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不仅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而且彰显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把培养人才和国家救亡图存、富强自立有机结合起来,把兴办教育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一位开拓者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的前瞻眼光。从规划教育蓝图、构建教育体系、拟定教育大纲充分体现了他在推进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