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不仅创造了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在15世纪以前,科学技术也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科技教育事业。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生存生活的需要,“教民以猎”“教民以渔”的狩猎技术教育十分活跃。《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这勾画出了远古时期教民农作和生活的具体情况。
夏商周时期,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数教和书教就属于科技教育,为培养治术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礼记内则》记载了西周贵族子弟就要开始学习四则运算等计算方法。夏禹治水堪称古代宏伟的水利工程,这一史实表明当时的数学教学还有几何学的内容。这一时期产生了职官世袭的科技教育,又称为“畴人之学”,主要传授天文历法、农业科技、地学、医学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像地形测量学知识的传授,国家可以利用这种知识技能修建城池,兴修水利。
《考工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手工业专门著作,记述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工业技术水平,涉及木工、金工、制造、冶炼等30个工种,可称为“百工之事”,特别是在堤防、水利修建的记载中,涉及了水力学。
战国时期墨家的科技教育堪称我国古代私学科技教育的典范。墨家学派注重培养能够直接解决人民生活苦难的实际技术人才,并要求他们具备“兼利天下”的品质。集中其科技思想的《墨经》涉及数学、几何学、力学、光学以及机械学、时空理论等诸多领域。
此外,先秦儒家编写的《地理志》《河渠志》,保存了历代地理、水利等多方面科技知识,为后世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资料。《管子》的《幼官》篇是当时传授天文历法知识的教本;《地员》篇主要介绍了农业土壤知识;《度地》篇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从水的特性出发,阐述了有关开渠、筑堤的工程技术。(www.xing528.com)
秦汉开创了统一集权的封建帝国,这一时期的科技教育继续得以发展。到两汉时,我国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均已形成独特的体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兴修水利工程最多和扩大灌溉面积最广的朝代”[5],有关水利知识的传授,便成为当时宦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司农主管此事,并招收学事兼而习之。东汉时的《九章算术》中“商功”一章就涉及关于筑城、开渠、开运河、修堤坝等的计算问题以及多种立体体积的计算。
隋唐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的需要,兼之开凿大运河的需求,对相关科技人才需求极大,加上雕版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建立了许多医学、算学、天文历法等专科学校,打破了“各以所长收门徒”的私学模式,对于提倡科学,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汉唐以后,虽官学制度逐渐完备并占主导地位,但始终无法否定私学对于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特别是私学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讲学、研究、实践相辅相成,把科技教育的实用性凸现出来。如明清时期的陆世仪,在讲学、著述的过程中,“尤关怀乡邦利弊、救荒、治水”。地方的知州、巡抚等在治理河道时,都采用陆世仪的水利建设规划。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继续发展并日臻成熟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顶峰时期”[6]。宋代曾多次奖励重大科技成就,两任宰相范仲淹、王安石都提倡经世致用。元朝重视兴学设教和科学技术交流,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在这一背景下,专业学校的科技教育比前代又有了新发展,并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在:规模扩大,管理完善;课程设置增多,科技教材丰富;非常注重实用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广泛采用实验、演示、观测的方法;注重严格的业务考核和科技道德教育。
明清时期,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加强和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科技专科教育由发展缓慢,到停滞不前,然后走向衰落,最终被新式教育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