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钱粮湖垸采桑湖段堤基沉陷变形问题

钱粮湖垸采桑湖段堤基沉陷变形问题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粮湖垸采桑湖堤段就是其中之一,兹概述如下。(一)险情概述采桑湖堤段位于钱粮湖东北部,东临东洞庭湖,西为采桑湖渔场。堤外块石护坡下滑隆起严重,内坡出现纵向裂缝,宽0.2~0.9m,长达30~250m,呈弧形状向坡外倾斜。(二)沉陷变形原因分析现场调查与勘察表明,该段堤基堤身沉陷变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上述两种土层状态较差,承载力低,不能满足堤身对堤基承载力的要求,是产生沉陷变形的主要原因。

钱粮湖垸采桑湖段堤基沉陷变形问题

洞庭湖区广泛分布巨厚的第四系冲、湖积相松散堆积层,岩性及其结构均比较复杂,其中较广泛地发育有淤泥质类软土层,埋藏浅,有的甚至直接出露地表。因其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易压缩等不良工程地质特性,因此,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不少堤段发生沉陷变形,从而成为洞庭湖区汛期又一主要险情。钱粮湖垸采桑湖堤段就是其中之一,兹概述如下。

(一)险情概述

采桑湖堤段位于钱粮湖东北部(31+100~32+900),东临东洞庭湖,西为采桑湖渔场。多年来一直存在沉陷以及由沉陷引起的堤身开裂,滑坡坍塌等问题。因此,在历年汛期抗洪险中均被列为防护重点。

该堤段在1959年因围湖造田时开始修建,当大堤建至30.97m高程时,于1959年12月9日,31+240~32+750段堤身出现明显的沉陷,下沉量达0.2~0.6m,并在堤顶、内外坡及平台上均见有规模较大的裂缝,裂缝宽0.1~0.18m,可见深度1.8~2.3m,上宽下窄,向外坡倾斜,呈锯齿状分布,延伸较长,最长可达910m左右。以后至1972年连续14年时间,曾多次组织集中劳力进行抢险整治,如加高培厚,修筑内外平台等,但大堤仍然下沉不止,始终达不到设计高程,而且更趋恶化,内外平台及外坡产生滑移,开裂及外鼓等现象。1973年至1984年有关部门对其进一步进行整治,除加高培厚堤身外,尚对内外坡平台进行加宽培厚,并在外坡二级平台上栽植防浪林、采用块石护坡,但仍未能治本,1985年春季,在堤顶外肩31+240~32+150段的浆砌石防浪墙上亦见多处开裂,将其切断,出现倒塌。堤外块石护坡下滑隆起严重,内坡出现纵向裂缝,宽0.2~0.9m,长达30~250m,呈弧形状向坡外倾斜。鉴于该处险情时有发生,省市有关部门极为重视,于1986年采用挖泥船对30+650~32+200沿堤脚全程进行吹填固基,吹填宽度50~60m,吹填高程达到29.97m时效果尚可,未出现较大异常现象。1996年汛期高洪水位时,于32+360~32+620处内坡出现严重滑坡,临时抢险采用抛石压脚。可当外湖水位下降时,又引起外坡滑动坍塌。该段自1997年以来,均一直持续出现明显滑移与沉陷变形,堤身下沉0.5~0.8m,使堤顶水泥路面悬空,堤外脚15~20m处出现小鼓丘。1998年汛期因大堤沉陷,产生长达600m的裂缝,其中有93m长的堤段产生滑坡。正因为该段堤不断产生沉陷滑移,以致险象环生,所以近几年汛期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沉陷变形原因分析

现场调查与勘察表明,该段堤基堤身沉陷变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表现在:

(1)土层结构因素。据钻孔揭示,地基上部大部分为全新统湖积堆积(lQ4)的淤泥质粘土以及状态较差粘土、粉质粘土,厚度2~8m(原厚度要大,因塑流挤出,使之变薄)。其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力学强度及承载能力低,具高压缩性,呈软塑状态。现场标贯试验N63.5=2.5~5.6击,室内试验表明:天然含水量34.3%~50.8%,天然干密度1.14~1.40g/cm3,孔隙比0.955~1.376,压缩系数0.451~0.760MPa-1,内摩擦角8°~9.5°。允许承载力80~95kPa。(www.xing528.com)

此外,本堤段地基下部尚分布一层较厚的网纹状粘土(alQ2),厚度一般2.0~4.5m,最厚可达8.5~12.8m,该土层含灰白色高岭土,铁锰质等成分,含水量高,呈软塑至可塑状态,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现场标贯试验平均值N63.5=6.8击,天然含水量33.9%,天然干密度1.40g/cm3;孔隙比0.949,压缩系数0.497MPa-1,内摩擦角8.8°,允许承载力125kPa左右。

上述两种土层状态较差,承载力低,不能满足堤身对堤基承载力的要求,是产生沉陷变形的主要原因。

(2)地下水因素。地基土层大部分时间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基本上呈饱和状态。土层的承载力有一部分由孔隙水压力承担。当上部堤身荷载加重且超过土体颗粒骨架所能承受的压力时,孔隙水就要缓缓排出。因此,土层的承载力随时间而呈动态变化,但因粘性土的渗透性小,固结排水过程相当漫长。此堤段堤身两侧湖滩均存在淤泥质土(lQ4),而堤基表部的湖积土(lQ4),状态略好于两侧的湖积土,就证实这一过程的存在。

从微观结构看,粒间还存在弱结合水。虽然这种水具有一定的粘滞水,使颗粒形成水胶联结。但在上部荷载长期作用下,当其克服了这种阻力,可使整个土体骨架产生蠕动,使土体存在缓慢变形。

(3)堤身填筑土质量差。采桑湖防洪大堤堤身土除个别地段填土质量较好外,其余基本上以粉质粘土为主,其中夹有较厚淤泥质类土。勘探和试验表明,本堤段填土不均一,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力学强度低,在上部不断加载作用下,是造成该堤段堤身出现垮塌、滑坡、开裂、沉陷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原因之一。

(4)地形地貌因素。采桑湖堤段位于古老的东洞庭湖畔,原地貌复杂,从地形地貌分析,采桑湖原系与东洞庭湖连接的湖汊。据调查,在1958年建堤时,为减少修堤工作量,选择在湖汊颈瓶部位修此堤防围截。但尚未做任何勘探工作和基础处理,而湖汊部位淤泥质软基厚度大,力学性状差,在上部堤身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陷,引起堤身开裂,内外滑坡等。据钻探揭露,桩号31+630~32+150地形上为一深槽,该段大堤沉陷变形极度为严重,其现状表现为堤顶面见明显的沉陷及开裂,外坡块石护坡架空,外鼓变形及滑动塌陷,将1973年所建堤外肩浆砌块石防浪墙(墙宽0.8~1.0m,墙高1.5~1.8m)剪断倒塌,并随之滑移到堤外坡中部,下滑深度达2.5~3.0m,将外坡压脚平台挤向外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