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大管涌事件发生在民主垸堤段

特大管涌事件发生在民主垸堤段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汛期该垸中洲一线大堤因特大管涌溃决而备受人们关注。民主垸的民主片一片汪洋,受淹面积106km2,占全垸总面积的1/2,受灾村48个,人口7.7万,冲毁房屋2.25万间,受淹排灌机埠118处221台1.33万kW,1.1万亩精养鱼池被毁,58所中、小学校浸泡在水中,经济损失达14亿元。图10-7民主垸溃口段地质剖面示意图

特大管涌事件发生在民主垸堤段

(一)险情概述

民主垸为洞庭湖区24个蓄滞垸之一。地处洞庭湖南岸和资水尾闾,四面环水、东临资水北支毛角河;南濒资水东支(主干);西隔甘溪港河与长春垸相邻;北接南洞庭湖的万子湖。1999年汛期该垸中洲一线大堤因特大管涌溃决而备受人们关注。见图10-6。

溃口处位于益阳民主垸中洲段大堤,甘溪港河东岸,距南端河口3.3km,距甘溪港河北端河口16.2km,距甘溪港河北端河口16.2km,距甘溪港大桥以北1.49km(见图7.1.2-1)。1997年7月23日6时许,巡堤人员发现管涌,随之险情迅速扩大,在离中洲闸以北20~120m的堤段整体下沉2m左右,堤面已接近水面,险段大堤出现多条贯通堤面的横向裂缝,缝宽达0.5m,洪水渗入堤身,另及纵向裂缝数条,堤面向外倾斜,内塘离堤脚10m左右的3个特大管涌喷出水柱高达2m,整个塘内充满泥沙黑水,至8∶00,堤身二级平台出现直径达10m的大跌窝,随即黑水泥沙喷出,11∶45抢险无效而溃决。溃口时的外河水位34.64m,溃口宽度248m,堤内形成的最大冲刷坑深度低于河床近15m,溃口段800m范围内河床冲刷下切3~5m。民主垸的民主片一片汪洋,受淹面积106km2,占全垸总面积的1/2,受灾村48个,人口7.7万,冲毁房屋2.25万间,受淹排灌机埠118处221台1.33万kW,1.1万亩精养鱼池被毁,58所中、小学校浸泡在水中,经济损失达14亿元。

图10-6 益阳民主垸溃口位置示意图

(二)溃口段堤基工程地质条件(www.xing528.com)

溃口段位于甘溪港河东岸(15+100~15+350),堤顶高程36.0~37.0m,堤高8m左右,内坡比1∶2.5,外坡比1∶2,堤内地面高程28.0~29.5m,堤脚附近分布有鱼池。外河河床高程一般19.8~20.4m,堤外无边滩,迎流当冲。

堤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①al+lQ4淤泥质粉质粘土夹极薄层粉细砂,向下粉细砂含量增大,可塑软塑状,厚3.5~4.0m;②al+lQ4粉细砂,较为松散,透水性较大厚0.3~2.0m;③alQ3粉质粘土,黄褐色,似网纹状结构,一般呈可塑—硬塑状,厚2.5~3.5m;alQ3黄褐色粉细砂,较密实,具弱透水性,厚1.2~1.5m;④alQ3砂卵石,粒径一般3~6cm,充填泥,据物探推测,该层厚度大于30m。分布稳定,且在河床出露。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相同,本段地下水类型上部为孔隙潜水,赋存al+lQ4粉细砂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与地表水体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动态随季节变化,埋深3.0m左右。下部则主要为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为alQ3粉细砂及砂砾石,其上分布的粉质粘土为相对不透水层,构成隔水顶板,因含水层直接与河水接触,故其水位动态与外河水位具同步变幅之特点。

综观上述地形地质条件,中洲堤段出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1996年以前,汛期甘溪港水文断面出现流速大于1.0m/s的几率很少,从1996年高洪到1998出现流速大于1.0m/s的几率明显增加,实测最大流速达2.23m/s,最大断面平均流速达1.8m/s,由于长时间大流速的冲刷,导致1996年以后,河床平均冲刷0.31m,1999年7月溃口之前,河床局部又下切0.40m,这样,使得河床砂卵石层外露或减薄了上覆粘土层盖层的厚度,从而为险情的发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②溃口段堤基总体上看属双层结构(图10-7),上部粘性土盖层(alQ3粉质粘土以上统视为盖层)厚度虽有8m左右,但al+lQ4淤泥质粉质粘土本身夹粉细砂,且底部分布一层0.3~2.0m厚的粉细砂层,由于其抗渗强度较差,因此,渗透破坏首先发生在al+lQ4地层中,进一步发展造成alQ3地层渗透破坏;③垸内人为开挖鱼塘,一方面破坏了粘性土盖层的完整性和厚度,另一方面形成两水夹堤,增大了查险处险难度,一经发现,就是大险,难以施救。

图10-7 民主垸溃口段地质剖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