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险情概述
由于洞庭湖区堤防涉及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堤基所处的地质环境不一,渗透破坏的特征亦有所不同。
表10-11 长江干堤湖南段堤基工程地质条件
续表
续表
沅南垸是洞庭湖区11个重点垸之一,地处洞庭湖西滨,沅水尾闾南岸,属洞庭湖冲积平原与雪峰山余脉低山丘陵区的结合部。该垸大堤从新兴咀(11+000)至同心拐(19+000)堤段历年高洪水位期间曾多次发生管涌。如1998年7月23日16时,沅水盘湖昏站水位达37.35m,超过防汛水位0.85m,新兴咀堤段离大堤内脚20m处的新兴轻机厂院内一个水凼里出现2处翻沙鼓水,流量0.2m3/s,每个鼓水眼在水面上翻出0.3m2大的水花。为及时有效控制险情,当晚调集480名劳力,35台手扶拖拉机,投入袋装砂卵石进行压盖、反滤、导渗。由于外江水位继续上涨,到18时,水位达到40.52m,超过危险水位2.02m,致使管涌范围不断扩大,达到6750m2,离堤脚最近15m,最远处220m。管涌点多达28处,且连成一片,形成管涌群。单孔最大流量达0.3m3/s,水位高喷达0.5m。整个管涌区内像开锅的稀粥,水花飞溅,喷泥冒沙,喷出的110m3泥沙将管涌区南面一水渠淤满。浑水在地面漫溢横流,又将周围地面表土浸泡松软,破坏了表土层结构的凝聚力,降低了土体抗渗强度,新的管涌和更大的险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形势万分危急,因而当时被列为全省重点险情之一。(www.xing528.com)
(二)堤基工程地质条件
新兴咀临洪大堤堤顶高程42m,面宽8m,内外坡比分别为1∶3和1∶2.5,堤内地面高程32m左右,堤外河床最低高程8.9m,外江历史最高水位40.92m,最低枯水位32m。大堤外临沅水主洪道,迎流当冲,堤外无边滩,且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砂船在该河道内不断采挖破坏了砂卵石表部粘性土盖层,利于水流直接渗透。
该段堤基上部一般为4~8m厚的alQ4或alQ3粉质粘土,部分厚度仅2m左右;下部为alQ3砂壤土,粉砂及砂砾石,典型剖面如图10-5所示。据试验成果,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25.4%~32.9%。干容重1.37~1.54g/cm3,孔隙比0.761~0.886,液性指数0.35~0.54,渗透系数(1.81~5.96)×10-6cm/s,内摩擦角8.5~13.8°,凝聚力15.5~37.5kPa。粉细砂天然含水量23.0%~27.2%,干容重1.35~1.41g/cm3,孔隙比0.902~0.982,渗透系数4.95×10-4cm/s,内摩擦角20.3°~27.9°,颗粒配较差,其曲线呈典型的“瀑布式”。
图10-5 沅南垸堤防工程11+160段工程地质横剖面图
由图10-5可知,该段堤基为双层结构类型,堤内表土厚度最薄2m左右,一般4~8m,其下为含砂量较高的砂壤土、粉细砂,堤外无边滩,堤外砂卵石层裸露,主洪道逼近堤脚。当外江水位上涨时,渗透水流冲开表土较薄或表土遭破坏的渊塘处,便出现鼓水,随着水位上升,时间推移,便带出大量细颗粒,孔口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管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