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壳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壳构造与地震活动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质构造洞庭湖区大地构造地处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中部,属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区域挽近构造运动显示以沉降作用为主导,边缘差异性上升,掀斜运动以及挽近期地壳活动具有继承性的特点。表10-1洞庭湖区堤基土体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续表表10-2洞庭湖区堤防地质结构分类1.升降运动地貌上显示湖泊自四周向湖心倾斜,水系从四周向湖盆中心贯注特征。这些地震与构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地壳构造与地震活动

(一)地质构造

洞庭湖区大地构造地处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中部,属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北接江汉断陷,西南是雪峰山隆起,东西分别为幕阜山和武陵山隆起带。区内发育的构造体系主要有:

东西向构造:由一系列褶皱和断裂组成,代表性的构造有石门—华容—临湘构造带,汉寿崔家桥—军山铺构造带。

北北东向构造:包括常德—津市断裂带,岳阳—湘阴断裂,公田—宁乡断裂等。延伸最大长度100余km,挽近期大多仍有活动。

北东向构造:位于湖盆内部,代表性的断裂有蒿子港断裂、柳林咀断裂、幸福港断裂等,均隐伏在第四系地层之下。

区域挽近构造运动显示以沉降作用为主导,边缘差异性上升,掀斜运动以及挽近期地壳活动具有继承性的特点。

表10-1 洞庭湖区堤基土体物理力学试验成果

续表

表10-2 洞庭湖区堤防地质结构分类

1.升降运动

地貌上显示湖泊自四周向湖心倾斜,水系从四周向湖盆中心贯注特征。即湖盆西部、西南部和东部为强烈上升区,使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发育6级阶地,表现出地壳间歇性上升之特点;而洞庭湖区则强烈下降,形成了广阔的巨厚的第四系冲—湖积平原,同期形成的阶地属掩埋型,有的被深埋水下百余m。另从1925~1953年三次重复水准测量,28年来,华容、岳阳、湘阴分别下沉0.32m、0.24m、0.25m;广州地震大队于1958年和1972年,在湖盆南部边缘长沙益阳—热市一线二次水准测量14年来地壳垂直变形,总趋势是缓慢上升,幅度4.8~46.7mm,且西部相对上升稍强。亦证明湖盆与周边地壳升降运动的差异性。

2.掀斜运动

湖区各地地壳不等量升降结果,形成了一个大的斜面。围绕洞庭湖周围,“四水”下游地区,此种掀斜迹象明显。由于掀斜运动,限定了主干河流的流向,也造成了水系和河谷的不对称发育。如澧水和沅水下游大致是由西向东流,其北岸支流多,流程长,沉积物较发育;而南岸支流短小,比降大,沉积物也较薄。(www.xing528.com)

3.第四纪断裂

多发生在大的继承性活动断裂附近和中更新世沉积物中,规模较小,如常德德山沅水右岸第四纪断层、益阳机械厂第四纪断层(图10-1),断距一般仅数米,但洞庭湖盆地中经钻探揭露的则较巨大。

图10-1 益阳机械厂第四纪断层素描图

1—砾石层;2—砂层;3—蠕虫状红土;4—砂质粘土;5—残坡积层;6—断层

4.挽近地壳活动的继承性

表现为沿岳阳—湘阴断裂,公田—宁乡断裂、常德—津市断裂曾多次发生地震活动。

(二)地震

据《湖南地震史》的资料,自公元209年至1972年间,洞庭湖区18县(市)发生地震共计182次,其中最大的两次破坏性地震摘述如下:

“1556年岳阳地震,震级5.5级,烈度7度,城中房屋震塌,压死人畜甚多”,同期宁乡也发生较大地震,另外安乡也有微震。

“1631年8月14日,常德地震,震级6.5级,烈度Ⅷ度,塌压居民无数,居民露宿月余,各处地裂黑泉2~3丈,田地复陷水泅三岁不止”。此次地震影响范围大,安乡、临澧也发生强地震,以至于东部湘阴、宁乡、益阳等地亦有微震,破坏带纵长100余km。

地震台网观察结果,1972年以来,有感地震屡有发生,震级最高为3.8级。这些地震与构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地震往往发生在活动断裂和差异性运动比较明显的地区。从宏观上看,湖南属弱震区,但从局部看,洞庭湖盆地东西两侧是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地区。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版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区内常德—安乡、岳阳—湘阴一带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其余为Ⅵ度区。湖区地震烈度分区详见图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