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珠江上游滇东及贵州强烈上升,形成高原、断陷地和深切峡谷,如云南抚仙湖成因与小江断裂有密切关系,南盘江、红水河河谷深达千米。西江中游及北江、东江中上游的两广丘陵区,区内保存1000~1200m夷平面地形,其下有近十级不同高程夷平面,在河谷亦有多级阶地,北江英德100m高程的阶地经地磁测定为7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产物,广泛分布比高40m阶地为30多万年,最低一级比高5~10m低阶地已进入1万年以上的晚更新世。根据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料,第四系以来,珠江下游三角洲区内有过几次间歇性的上升和下降,产生有高程80~60m、45~35m、25~15m、12~7m、5~3m等几级夷平面或侵蚀阶面。在珠江各口门则存在着高程-5~17m、-13~-17m、-25~-30m、-45~-50m等几级水下阶地;三角洲及其外围勘探证明三角洲内埋藏的灰岩溶洞分布高程在-5~-120m,相对集中带为-30m以上、-45~-60m、-90~-100m、-120~-150m等;在西江干流德庆猪仔峡水深达70余m,北江飞来峡出口河床基岩埋深在-70m高程;东江横沥天光河床基岩埋深-55m,西江肇庆河岸阶地冲积层厚度达90多m。而三角洲各大口门近代淤积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向浅海滩进125m。
珠江三角洲山体的风化和谷坡岩体的卸荷,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岩性、断裂发育程度与特征有最密切的联系。西部云贵高原河谷多为有峭峻峡谷,岸坡多为基岩灰岩出露,岸坡卸荷裂隙较为发育,古滑坡体也较多,卸荷裂隙或古滑坡体主要有近水平的卸荷裂隙,它的角度多在25°以内,左右两岸分别向河谷倾,岸坡滑塌体也常以卸荷裂隙和构造断裂带组成滑移面。流域中—东部多为灰岩、砂岩和红层,以及花岗岩类岩石,除灰岩风化较浅,地表多岩石出露外,其余岩类都普遍有较厚的风化层,特别花岗岩类岩浆岩,在山区河谷常在两岸山头有较厚的风化土和强风化层,但在河床则常为基岩出露,且卸荷裂隙和左右两岸分别倾向河谷的缓裂隙非常发育。在丘陵残丘的花岗岩风化土厚度可达30m,且含较多风化球体,常成为风化夹层或风化囊的形式出现。砂岩、砂砾岩的全风化土层相对较薄,但强风化层则较厚,它主要受断层和裂隙控制,常因砂岩中夹页岩薄层而成为软化夹层或泥化夹层。红层在两广丘陵分布面积也较多,岩相变化大,因岩性软硬不一,差异风化和含较多风化夹层为其特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