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河防洪工程建设解析

淮河防洪工程建设解析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淮河水系分布图淮河干流堤防历史,下游较早,中上游较晚。淮河中游防洪工程,最早是从保护城区不受洪水危害开始的。1991年淮河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亿元,充分暴露了治淮工程标准低、防洪除涝能力弱的矛盾。实施了怀洪新河,堤防除险加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淮河防洪工程建设解析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祥地的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之一。1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4000多年前,淮河流域氏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治水活动,先后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灌溉工程和邗沟、鸿沟人工运河,隋唐的汴渠,元、明、清三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洪泽湖大堤工程等。这些工程,兴建时间之早,工程技术之复杂与浩大,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诸侯林立,为了本国的利益,在各自管辖的河流上筑堤修坝,以邻为壑。到了汉代,王景治汴时,分别在汴水、黄河上筑堤,防止黄河南泛侵汴给衮、豫两州带来水患。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通济渠,两岸修堤,筑御道,并种柳树保护堤岸。到了唐代,对汴渠堤防做了块石护岸工程,在堤防管理上还建立岁修巡查制度。

淮河北岸各大支流局部地方有筑堤记载的史料较少,时间先后不一。据《颍州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颍州段即有堤防。涡河、西淝河、沱河到乾隆时代才开始筑堤。泗河、沂河下游在明朝中期有筑堤记载,到清康熙年间堤防又有续修。

图3-1 淮河水系分布图

淮河干流堤防历史,下游较早,中上游较晚。据《淮系年表》记载,汉代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捍富陵湖之淮水。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王宣治运,不仅筑高邮运河堤,还筑淮安府清江浦段淮河堤。到了明后期,河总潘季驯推行“蓄清刷黄”治河方针,在洪泽湖原高家堰的基础上,加高延长洪泽湖大堤,从武家墩至越城北,全长60里。万历八年(1580年),开始在大涧口等段修筑防浪石工墙和减水坝。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从武家墩至蒋坝镇,全长80里洪泽湖临湖面全部筑成石工墙,大堤滚水坝增至5座,称仁、智、礼、义、信五坝。清康熙年间,以“疏滩筑堤”并举的著名治水办法,治理清江浦至海口河道。(www.xing528.com)

淮河中游防洪工程,最早是从保护城区不受洪水危害开始的。寿县城墙自古就起防洪作用,战国时代楚国后期就设城防卫,今日城墙是南宋时所建。古泗州城始筑于唐代,五河县城南淮河北岸堤坝,始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在五河临北洼地东侧筑洪塘土坝10km;清嘉庆十年(1805年),凤台知县李兆洛修焦岗湖通淮10多处沟口土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怀远民众筑涡河口至小蚌埠淮河左堤12.5km。淮北大堤从明代开始局部修筑,直至民国以后低矮的淮北大堤才逐步形成。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苏、鲁两省解放区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协力开展了沂沭泗水系中下游的防洪工程建设,开挖新沭河和新沂河,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治淮揭开了序幕。1950年淮河水系发生了约10年一遇的洪水,豫、皖、苏三省受灾4300万亩,灾民1300多万人。当年秋天中央人民政府就召开治淮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接着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全流域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治淮高潮。1991年淮河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亿元,充分暴露了治淮工程标准低、防洪除涝能力弱的矛盾。当年9月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从此在全流域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实施了怀洪新河,堤防除险加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历次淮河流域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持续努力,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历年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改善生态环境等诸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