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在实际穿用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使织物表面的纤维端露出织物,在织物表面呈现许多令人讨厌的毛茸,即为“起毛”;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用中不能及时脱落,就互相纠缠在一起,被揉成许多球形小粒,通常称为“起球”。织物抵抗起毛、起球的能力称为抗起毛、起球性。
织物起毛、起球,会使织物外观恶化,手感变差,并且容易沾污。
测定织物抗起毛、起球的方法有很多,但试验原理都是模拟织物在实际穿用时导致起球的成型过程。我国国家标准主要采取如下三种:圆轨迹法GB/T 4802.1—1997、马丁代尔法GB/T 4802.2—1997和起球箱法GB/T 4802.3—1997。
最后的评价也都是采用主观评定的方法。将试样与标准样照对比,标准样照分为5级,“5级”样照表示抗起球性能最好,“1级”样照表示抗起球性能最差。一种织物测试5块(圆轨迹法)或4块试样,取其平均值作为评级结果,并且修约至最接近的0.5级作为最终级别。这种评价方法精度低,人为误差大。因此,国内外正在研究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进行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客观评定方法。
根据研究结果,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www.xing528.com)
(1)纤维原料:纤维的耐疲劳性与毛球形成后是否容易脱落有密切关系。由强度高、延伸性好、弹性回复性好的纤维制成的织物起球现象比较严重。另外,纤维的长度、细度和断面形态与织物起毛、起球也有较大的关系。由较短纤维制成的织物起毛、起球程度,比由较长纤维制成的织物严重;细纤维比粗纤维易于起球;断面接近圆形的纤维比其他断面形态的纤维易于起毛、起球。
(2)纱线结构:精梳纱中纤维的排列较为平直,短纤维含量少,所用纤维一般较长,所以精梳织物一般不易起毛、起球。纱线捻度较大时,纤维之间抱合较好,因而随纱线的捻度增大,织物的起毛、起球程度降低。纱线的条干不匀,会在粗节处容易起毛、起球,因为粗节处捻度小,纤维容易从纱身中抽拔出来。单纱织物一般比股线织物易于起毛、起球。
(3)织物结构:结构疏松的织物比结构紧密的织物容易起毛、起球。
(4)后整理:烧毛、剪毛、定形和树脂整理等对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影响很大。例如,涤/棉织物,未经烧毛处理,织物起毛、起球现象严重;烧毛条件越剧烈的,起毛、起球程度越轻。涤/棉织物经热定形后,起毛、起球程度降低。毛织物的剪毛、纤维素纤维织物的树脂整理都能有效降低织物的起毛、起球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