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音寺闸险段:荆江大堤之难题

观音寺闸险段:荆江大堤之难题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堤段概况荆江大堤观音寺闸险段,位于沙市下游18km,见图1-2。图1-2荆江大堤观音寺闸险段位置示意图该段处于长江左岸,大堤顺江而建,堤外滩宽仅40~140m,滩面高程41.7~43.8m。桩号740+750处,为观音寺闸,闸孔底及堤内渠底高程37.1m左右。1960年,1962年先后建有灌溉涵闸两座,1962年7月,在闸后距消力池370m,发生管涌,洞径达4.8m,深达11.6m,经做导渗抢护而脱险。1963年,建减压井32口,观测井15口,此后,险情得以抑制。

观音寺闸险段:荆江大堤之难题

(一)堤段概况

荆江大堤观音寺闸险段,位于沙市下游18km,见图1-2。桩号740+150~741+510,为历史险情多发地段。

图1-2 荆江大堤观音寺闸险段位置示意图

该段处于长江左岸,大堤顺江而建,堤外滩宽仅40~140m,滩面高程41.7~43.8m。最大堤高12.0m,堤身填筑土主要为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夹有砂壤土和粉细砂。桩号740+750处,为观音寺闸,闸孔底及堤内渠底高程37.1m左右。

据史料记载,乾隆46年(1781年)汛期溃口,后复堤。1960年,1962年先后建有灌溉涵闸两座,1962年7月,在闸后距消力池370m,发生管涌,洞径达4.8m,深达11.6m,经做导渗抢护而脱险。1963年,建减压井32口,观测井15口,此后,险情得以抑制。1987年7月,在原管涌处边缘,再次发生管涌,直径2.5m,深4.7m,涌出泥沙20余m3,采用反滤堆和筑坝蓄水反压处理。汛期又在渠内建减压井20口,另兴建观南分水闸一座,高水位时,蓄水反压缓解险情。

(二)堤基地质条件

堤基由第四系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冲积层组成,自上而下可分为:

Q4-2:粉质壤土、砂壤土及粉细砂,厚2~6m。(www.xing528.com)

Q4-1:粉质粘土、粉质壤土、砂壤土及粉细砂,厚8~14m,其中砂壤土、粉细砂,厚3~7m,分布较稳定。渗透系数为i×10-3~i×10-4cm/s,中等透水。

Q3上部:含有机质粘土,厚6~12m,下部为粉细砂、砂卵石。砂卵石渗透系数大于i×10-1cm/s,为强透水性。

(三)险情地质分析

根据地基地质结构及其透水性(图1-3),历次险情主要是中等透水的粉细砂层发生渗透变形,1987年江水位42.28m时,粉细砂层在堤内的水头差达6~7m左右,而上覆壤土厚仅2.0m左右,因此发生管涌险情乃至历史上的溃口。

图13荆江大堤观音寺闸险段地质剖面示意图

①—由粉质壤土、粉质粘土组成的弱透水层;②—由粉细砂组成的中等透水层;③—由含有机质粘土组成的相对隔水层;④—由粉细砂、砂卵石组成的强透水层

该段在加固中,对堤内进行了吹填,并于1998年汛后,采用钢板桩封闭上部粉细砂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