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处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全靠堤防保护,堤防总长422.71km。分为汉口、武昌、汉阳三大区,保护面积863.6km2,338万人,堤防按武汉关水位29.73m加固,城区堤防总长195.77km,为1级,郊区堤防总长226.94km,为2~3级。
表1-13 无为大堤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简表
堤顶高程,北岸:32.73~30.12m,南岸:33.09~28.27m。
城区堤防:土堤一般高4~7m,外坡1∶2~1∶2.5,内坡1∶2.5~1∶3.0。顶宽8m左右。填筑土为粉质粘土、粘土、粉土,含有砖瓦、碎石及煤渣,武昌堤防有生物洞穴及白蚁孳生。
防洪墙为各类混凝土构成,部分墙体已有裂缝和不均匀沉降变形。1998年后,龙王庙险段已全面治理。
郊区堤防均为土堤,堤高一般5~7m,顶宽5~10m,内外坡比1∶2.5~1∶3。内外均有平台,内平台宽6~20m,外平台宽5~50m。填筑土主由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夹有粉砂、碎石、瓦砾,江夏区堤防有白蚁孳生。
穿堤建筑物众多,城区病险涵闸22座。
1954年洪水,由于当时堤身单薄,高程偏低,全市军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艰苦激战,仅保住了汉口。武昌、汉阳部分被淹。后经部分加固,1996年汛期,城区堤防发生较大险情135处,其中堤基险情达87处。1998年洪水,城区堤防虽经加固,但仍发生了丹水池溃口性险情和42处重大险情,其中管涌28处。郊区堤防更是险情众多,险段达44处。
武汉市境长江呈南西—北东向,临江有龟、蛇二山及小军山、白浒山。由漫滩及阶地组成的平原广阔,漫滩高程18~22m,一级阶地高程22~25m,二级阶地高程达25~45m。北有东荆河、汉水、府河、滠水、倒水、举水,南有金水河、巡司河、武汉工业港等支流汇入。河流两侧多有湖泊、沟渠。郊区堤内沟塘较多,城区堤内房屋密布。
区内地震基本烈度6度。
堤防多建于一级阶地和高漫滩前缘,堤外多无滩或窄滩。堤基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冲、湖积层,厚一般40m左右,最厚60余m。(www.xing528.com)
上部:粉质粘土、粘土、粉质壤土或粉土,夹有薄层粉砂或淤泥质土,厚5~20m左右,下部:粉细砂、砂砾石,部分堤段堤基为中更新统(Q2)和上更新统(Q3)粘土。
城区堤防堤基有人工杂填土,由粉质粘土、壤土、砖瓦、碎、块石、煤渣、垃圾等组成,厚数米至10余米。是堤基处理的重点部位。
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上部潜水,埋深0.77~1.5m,下部具承压性。江河及地下水水质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各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及渗透性,见表1-14、表1-15。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见表1-16、表1-17、表1-18、表1-19。
武汉市堤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
(1)渗透变形。主要出现在堤基上覆粘性土层薄,砂层浅埋,堤外无滩或窄滩的Ⅲ、Ⅳ类堤段和城区杂填土较厚的部位,需进行防渗处理。
(2)岸坡稳定。武汉市对长江和汉江河岸已经多年整治,目前尚有城区:长江河段4处长11.87km,汉江河段12处长9.86km;郊区:长江河段10处长27.783km,汉江河段13处长14.55km,均时有崩岸,有的驳岸墙裂缝或外倾,影响岸坡稳定,尚待进一步治理。
(3)堤基沉降变形。主要出现在淤泥质土分布的堤段和城区杂填土分布较厚的部位,如汉口沿江、沿河堤和武昌中华路码头一带。土堤需进行沉降验算,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控制。对防洪墙,需采取必要的基础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