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江大堤:保护荆北平原,安全江汉油田的Ⅰ级堤防

荆江大堤:保护荆北平原,安全江汉油田的Ⅰ级堤防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湖北省荆州市境内,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至监利城南,全长182.35km。保护荆北平原1100万亩耕地,800万人及荆州、沙市、潜江等重要城市和江汉油田,为Ⅰ级堤防。1998年洪水,沙市最高水位45.22m,大堤出现险情90余处,经奋力抢救而脱险。表1-10荆江大堤各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表1-11荆江大堤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简表岸坡稳定性。

荆江大堤:保护荆北平原,安全江汉油田的Ⅰ级堤防

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湖北省荆州市境内,上起江陵县枣林岗,下至监利城南,全长182.35km。保护荆北平原1100万亩耕地,800万人及荆州、沙市、潜江等重要城市和江汉油田,为Ⅰ级堤防。堤防按沙市水位45.0m(吴淞下同),城陵矶水位34.4m的相应水面线加超高2m加固,最大堤高10~17m,顶宽8~12m,内坡坡比1∶3~1∶5,外坡坡比1∶3,内外平台宽30~50m。5座涵闸已加固改造。

堤身填筑土,由于筑堤历史悠久,并多次溃口复堤加固,土质较杂,盐卡至李埠、万城闸至枣林岗以粘土为主,其余各段以壤土为主,部分段夹有碎石,砖头瓦砾,并有生物孔洞。

历史溃口频发,1931年洪水,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麻布拐、徐胜寺、谢家倒三处溃口。

经过历次培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整治,抵御了1954年洪水,但仍发生险情2440余处,其中重大险情50余处,三次运用分洪区,才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洪水,沙市最高水位45.22m,大堤出现险情90余处,经奋力抢救而脱险。

大堤上段枣林岗至万城闸,位于阶地前缘,地面高程42~38m,以下均为高漫滩:万城至柳口基本临江,外滩较窄,沙市、观音寺、郝穴三段无滩,柳口至高小渊外滩宽数千米,为人民大院,高小渊至监利无滩。外滩地面高程39~27m,堤内地面高程37~26.5m,均从上游向下游渐降,堤外地面一般高于堤内3~5m,高者达10余m。沿线有古河道、古穴口11处,堤内有较大渊塘45处。

堤防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堤基在万城以上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粘土,厚度大于10m,以下均为全新统(Q4)冲积层,具二元结构,上部为壤土、粘土、夹砂壤土,厚5~15m,局部仅1~2m,高小渊以下有淤泥质土或淤泥,厚0~7m。中部为细砂,厚2~15m,最厚25m,局部有粘土,其下为卵石,基岩面的高程在-52~-90m。

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赋存于上部壤土、砂壤土中,厚度一般1~5m,埋深0.5~2m。孔隙承压水埋藏于下部砂和砂卵石层中。地下水铁离子含量低,对铁质管道易产生铁垢,堵塞管道,沙市以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侵蚀性。(www.xing528.com)

各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及渗透性,见表1-10。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见表1-11。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

(1)渗透变形。主要出现在Ⅳ类堤段的粉细砂层和Ⅱ类堤段上覆粘性土层较薄,或虽厚但受到破坏的部位。汛期渗透变形险情,多出现在距堤脚150m范围内,虽已完成16个渊塘填塘,1处铺盖和闵家湾等导渗工程,但仍需加强防渗与渗控处理。

表1-10 荆江大堤各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

表1-11 荆江大堤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简表

(2)岸坡稳定性。荆江大堤有70余km堤外无滩或窄滩,岸坡上部为壤土、下部为粉细砂,极易受到江水冲刷,特别是沙市、郝穴、监利三个迎流顶冲的凹岸,长34.6km,岸坡稳定条件差,直接危及堤基安全,虽经多年的护岸整治,但随着河势的变化,仍需加强监测和整治。

(3)堤基稳定和沉降变形。部分堤基下分布有淤泥质土或淤泥,强度低,如:庞石渡(630+296~630+420),董家拐(679+000~680+000),付家台(770+000),得胜寺(798+000~198+600)等处,需加强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