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25 安庆河段六合圩崩岸前后的河床地形
图5-26 南京河段潜洲崩窝的水下地形
汉江是长江中下游的最大支流,自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称为中游,长约223km,碾盘山至武汉河段为下游(图5-27),长约394km。汉江自丹江口即进入山前丘陵平原地带,河谷开阔,光化以上河谷宽约2~3km,以下至碾盘山则可达10km。丹江口至沈家湾长约12km河段两岸为山体控制,沈家湾以下至碾盘山河段有山体、阶地和人工护岸构成两岸交错排列的控制节点。除山体阶地外,两岸土质组成下层为沙及卵石层,上层为粘性土层。碾盘山以下至河口的汉江下游段流经江汉平原,除个别山体成为控制节点外,河岸上层均为湖相和河相沉积的粘性土组成,下层为中细沙,而在河道曾多次移动过的河段,河岸沙层顶板较高。汉江中下游河床组成的特点是,表层为沙,深层为卵石,沙层的厚度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根据河床组成钻探资料整理的卵石层顶板分布图(图5-28),河床沙层厚度自黄家港至襄阳为1~3m,襄阳以下沿程增大,至碾盘山为十余米,汉江下游河床沙层厚度则达数十米。
(一)来水来沙的特点
汉江中下游径流和泥沙主要来自丹江口以上的上游河段。中游黄家港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3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7亿t;下游仙桃站分别为436亿m3和0.83亿t。丹江口水库修建前汉江中下游的来水来沙具有如下特点。
(1)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7~9月)径流量集中,黄家港站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5.6%,年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的比值高达200倍。
(2)洪峰陡涨陡落,洪峰涨落陡度即最大洪峰流量与洪峰平均流量的比值为1.4。
图5-28 汉江中下游河床卵石层顶板的沿程变化
(3)水面比降较大,并沿程递减,中游段比降为1.3‱~3.2‱,下游段一般小于1‱。汉江下游段受长江水位顶托,回水末端一般可达仙桃(距河口152km),最远可至新城(距河口288km),回水顶托河段汛期水面比降小于中、枯水期。
(4)与径流年内分配相应,悬移质输沙量也主要集中在汛期,而且集中程度更大。黄家港站汛期输沙量占全年的81.5%。
(5)含沙量较大,且沿程递减,黄家港、襄阳、碾盘山和仙桃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3.24kg/m3、2.59kg/m3、2.50kg/m3和1.9kg/m3。黄家港站的年平均含沙量为长江干流宜昌站的2.7倍。
(6)汉江中下游黄家港、碾盘山和仙桃站年平均悬移质中值粒径分别为0.034mm、0.029mm和0.027mm,沿程略有变细。
(二)河道演变的特点
汉江中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属分汊型河段,其中茨河以下属于稳定性较差的分汊型河段。下游碾盘山至河口属蜿蜒型河段,其中岳口至河口河段长204km属于稳定性较强的蜿蜒型河段。汉江中下游河道的河床形态和河道演变具有如下特点。
(1)中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河床平面外形为宽窄相间、洲滩较多的分汊型河段,河床横断面宽浅,滩槽高差较小。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主泓的摆动和主支汊交替消长。丹江口至茨河段主泓历年位置比较稳定(图5-29),茨河至碾盘山河段主泓摆动较频繁(图5-30)。(www.xing528.com)
图5-29 老河口河段的河势变化
(2)下游碾盘山至河口河段河床平面外形弯曲,由单一弯道所组成,河床横断面较窄深,滩槽高差较大。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弯道凹岸崩坍,凸岸淤长,弯曲半径变小,弯顶下移(图5-31),有的河段逐渐形成牛轭形弯道(图5-32、图5-33),但自然裁弯则不多见。除1963年新沟发生自然裁弯外(图5-34),其他河段未见自然裁弯牛轭湖遗迹。岳口以下河岸土质抗冲性较强,且护岸工程较多,历年河床横向变形强度较岳口以上为弱。
(3)汉江中下游河段基本河槽冲淤平衡,滩地则略有淤积。从丹江口水库修建前1951~1959年中游(黄家港至碾盘山)和下游(碾盘山至仙桃)水文站悬移质输沙平衡分析可见(表5-10),汛期悬移质泥沙略有淤积,非汛期冲刷或基本平衡。根据黄家港、襄阳、碾盘山(皇庄)、仙桃等水文站历年枯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图5-35),各年的关系线变化不大,各河段历年枯期水面比降没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说明汉江中下游基本河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典型河段的冲淤部位分析表明,淤积部位主要在滩地。
图5-30 襄樊河段的河势变化
图5-31 长坨垸河段的河势变化
图5-32 马口弯道的河势变化
图5-33 蔡甸弯道的河势变化
图5-34 新沟弯道的自然裁弯过程
表5-10 汉江中下游各段的冲淤量 单位:万t
注 黄家港进沙量已计入南河和唐白河来沙量,碾盘山进沙量已扣除东荆河分沙量。
图5-35 汉江中下游各站枯季(1~4月)水位与流量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