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上游地表侵蚀及其影响分析

长江上游地表侵蚀及其影响分析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上游泥沙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侵蚀。长江上游除青藏高原和高寒山地以冻融等自然侵蚀为主外,一般均以水力侵蚀为主。按地质、地貌、植被和水土流失状况,将长江上游地表侵蚀分成微度、轻度、中度和强度4类。坡耕地是本地区的地表侵蚀主要场所。

长江上游地表侵蚀及其影响分析

长江上游泥沙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侵蚀。地表侵蚀受地质、地貌、岩性、植被、土地利用现状、降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以引起地表侵蚀的外营力为依据,可将地表侵蚀分别为重力侵蚀、水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5种类型,几种类型侵蚀常常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长江上游除青藏高原和高寒山地以冻融等自然侵蚀为主外,一般均以水力侵蚀为主。

水力侵蚀包括面蚀和沟蚀。面蚀发生于地表,量大面广,是流域内最主要的侵蚀形式,以坡耕地、荒山的侵蚀最为严重,如嘉陵江上游耕地中有70%的耕地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区地表侵蚀模数达9000~36000t/(km2·a)。沟蚀主要发生于河谷开阔段两岸由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阶地与古冲、洪积扇以及残坡积较深厚的谷坡上。

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为滑坡、崩塌和泻溜。嘉陵江上游以白龙江、白水江流域较为严重。

混合侵蚀是重力和水力共同作用下所造成的侵蚀,其表现形式为泥石流。嘉陵江上游和金沙江巧家至老河口段均存在较多的泥石流沟。

根据统一的水土流失等级标准统计资料,由于地表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1985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为35.2万km2,占上游总土地面积的35%;长江上游地区的地面固体物质年平均侵蚀量为15.68亿t,水土流失区的年平均侵蚀量为14.05亿t。按地质、地貌、植被和水土流失状况,将长江上游地表侵蚀分成微度、轻度、中度和强度4类。

1.微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青藏高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中上游、大渡河、岷江与白龙江的上游以及成都平原,面积约47.42万km2,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47.16%,年平均地表侵蚀量为20540万t,占年平均总侵蚀量的13.1%。青藏高原区主要指长江河源及高山、高原地带,包括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的小部分草地和青海境内的南部地区;东部与秦巴山区接壤,南与横断山脉相连;由于人烟稀少,植被较好,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有冻融侵蚀。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高山峡谷区的地质构造与地层复杂,地震活动比较强烈,极易引起水土流失,但植被较好,水土流失尚轻。成都平原区包括北部的涪江平原、中部成都附近岷江、沱江平原以及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平原,由于第四纪以来以沉积为主,又受近期灌溉引水的影响,至今侵蚀模数仍呈负值。(www.xing528.com)

2.轻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四川盆地东北、西北部山区(大通江与渠江上游、岷江中游、大渡河下游、青衣江与安宁河上游),乌江中下游以及綦江上游地区,总面积17.62万km2,年平均地表侵蚀量20914万t,占长江上游年平均总侵蚀量的13.34%。地貌上以中山深切割为主,低山下部多已垦为耕地,山区以天然次生植被和荒山残林为主,加之雨量集中,耕作粗放,往往造成水土流失,局部地区有滑坡、泥石流发育。

3.中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四川盆地的丘陵区与南部山地,川东鄂西低山丘陵区以及云贵高原的滇东、黔西高原山地。以水系来划分,包括嘉陵江中下游大部分,岷江与雅砻江下游,乌江上游,牛栏江、横江流域、永宁河、綦江、赤水河、普渡河、龙川江等支流的下游,以及寸滩至宜昌的干流区间,总面积24.31万km2,年平均地表侵蚀量76994万t,占长江上游年平均总侵蚀量的49.1%。坡耕地是本地区的地表侵蚀主要场所。

4.强度侵蚀区

本区包括西汉水和白龙江的中下游土石山区,雅砻江和安宁河的下游,金沙江下游渡口(现称攀枝花市)至屏山高山峡谷区,面积11.20万km2,年平均地表侵蚀量38352万km2,占长江上游年平均总侵蚀量的24.5%,其中重力侵蚀量为12023万t,占7.7%。本区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大部分土石山地属重力侵蚀区,有较普遍的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