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生态基础薄弱,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和激化。中国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之中统筹考虑,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也难以为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国现有的发展战略、政策、计划和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采取重大行动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上述对我国国情的分析和战略选择,无疑是客观和正确的,同时也为制定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纵观都江堰的历史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创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和高发展阶段。
从李冰创建都江堰到汉景帝末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45年)为初始发展阶段,这期间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和航运,仅有少量的灌溉,水资源利用程度很低,基本上不构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干扰。
公元前145年,文翁“穿湔江口,灌繁田1700 顷”,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发展了都江堰灌区。从这时一直到公元1949年的2000 多年时间里,都江堰水利经历了漫长的低发展阶段,灌溉面积发展到了280 多万亩,灌区范围覆盖了成都平原的主要地带,工程的灌溉功能提升到了首要的地位。这期间,都江堰灌区范围不大,人口不多,人们维持低水平生存对水的需求量不大,人类活动的强度较弱,虽然水资源利用程度有了提高,但利用的效率却很低。与此同时,灌区水污染程度虽然不高,但由于森林的砍伐,导致都江堰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退化出现了加大的趋势。(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水利进入了高发展阶段,灌区规模迅速扩大,灌溉范围从平原扩展到了丘陵,供水对象从农村进入了城市。在短短的50年间,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发展到了1009 万亩,其净增长值是过去2200多年总和的2.6 倍,水资源利用程度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农业用水仍然沿袭了古老的粗放型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单位消耗量仍然很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同时,由于灌区人口的急剧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再加上森林的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以及由水污染、水土流失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退化已成为严重制约灌区水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果把都江堰水利的发展放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初创发展阶段和低发展阶段是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相适应的,而高发展阶段则与现代工业经济相同步。显然,社会的技术经济形态决定了水利发展的模式,由此可以预见,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时候,都江堰水利必将朝着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这个阶段就是可持续发展阶段。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重视“天人协调”、“人水和谐”的理性化目标,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所在。因此,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入信息时代的要求,把水利的发展置于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之中,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线,按照“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水资源管理上,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开源和节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灌区水利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现代的资源水利的战略转变,从而使灌区水利发展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总战略的要求,并为之提供支撑条件,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