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 多年前,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对渠首和灌区工程多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和扩建,古堰与日增辉。灌区范围从成都平原扩大到川中丘陵区共7个市37个县(市、区),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 余万亩发展到1998年的1006万亩。灌区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平均亩产由20 世纪50年代的250kg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700 多kg。每年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必需的水源,1982~1997年已累计供水149亿m3,年均近9亿多m3。此外,它还为防洪、木材流送、小水力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环境保护等提供多功能的综合服务。
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长、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灌区范围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都江堰业已成为四川省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0 多年的历史。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少,但随着时光流逝,或湮灭,或失效;惟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都江堰在岷江上游340km处建堰无坝引水,集雨面积2.3万km2,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147.3亿m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灌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扩灌成都平原及周边高地,灌溉面积达678万亩;6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南北中三路打通龙泉山,建成黑龙滩、三叉、鲁班等大中小型水库近300座,囤蓄灌溉“十年九旱”的广大丘陵地区,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198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对都江堰进行扩改建的重大决策,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对灌区严重的“卡脖子”病害工程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到1996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亿多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3年底,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突破千万亩大关,达到1003万亩,是1949年282万亩的3.5倍,灌区规模跃居全国首位。
目前,都江堰总引水量为100 亿m3,整个都江堰灌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渠首以下,斗渠以上渠道总长达19024km,建筑物近4.89万处;同时在灌区渠道上还建有小水电站219座,总装机容量近23.5 万kW。据1995年清产核资结果,全灌区支渠口以上水利工程已形成固定资产19.3亿元。在为农业灌溉服务的同时,都江堰灌区工程体系还担负着为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及防洪、发电、漂木、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业已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二、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www.xing528.com)
都江堰灌区幅员面积2.3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79%;灌区内有效灌溉面积100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6848万亩的14.95%,复种指数达200%左右;1998年,灌区粮食总产量856.05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3621万t的23.64%;1995年,灌区油菜籽总产量41.4万t,占全省油菜籽总产量118.5万t的34.9%;灌区内有蔬菜生产基地3 个,占全省7 个蔬菜生产基地的43%;灌区全年提供商品粮12亿kg,占全省全年商品粮38.8亿kg的31%;灌区全年生猪出栏1264 万头,占全省全年生猪出栏5930 万头的21.3%。由此可见,都江堰灌区在四川省农业特别是粮、油、蔬菜和生猪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都江堰是四川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
1994年,四川遭受4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省粮食除灌区外减产180万t,都江堰灌区当年粮食反而增产50 万t,减轻了全省的粮食压力,为四川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真正起到了稳定全省农业生产的龙头作用。灌区内的仁寿县,原是丘陵地区的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黑龙滩水库,引都江堰水囤蓄灌溉。目前,全县100 万亩农田有88%得到了灌溉保证。建库前的1977年粮食产量只有33万t,农民人均收入102元;建库后的1996年粮食产量一跃为72万t,比1977年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54元,比1977年增加了10多倍。当地的面貌由建库前的“下雨往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变为如今的“天干不怕干,好在黑龙滩,昔日望天田,今日米粮川”。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并逐步发挥效益,使广大丘陵灌区的农业面貌迅速改观,农林牧副渔全面起飞,农民脱贫致富立竿见影。
四、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四川省会成都市地处都江堰灌区,其所属的18个县(市、区)农业耕地的84%均由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灌溉。因此可以说,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1998年,都江堰灌区人口为19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6%。而灌区内工业生产总值达1645.21 亿元,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43%;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1509.19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48.16%;农业生产总产值达367.84 亿元,占全省农业生产总产值的25.30%;灌区内农民人均收入达2203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596元高出37.95%。在全省的综合经济十强县中,都江堰灌区就占有8个。都江堰灌区以占全省14.95%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省23.4%的人口,为四川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都江堰灌区维系着四川省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命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都江堰灌区范围统括了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内江、遂宁等7个市37个县(市、区)的千余万亩农田,这些地区均处于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带。灌区内不仅农业灌溉有赖于都江堰提供水源,而且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也依赖于都江堰水利工程。1996年,都江堰为灌区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10 亿m3,年平均流量为30m3/s。因此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和川中部分丘陵灌区,也就没有以成都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