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江堰:中国第一个实现1000万亩灌溉的特大型灌区

都江堰:中国第一个实现1000万亩灌溉的特大型灌区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期,随着国运的昌盛,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迅速扩大,灌区发展到12个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建设和改造。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了7市(地)37个县(市、区)的1006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1000 万亩的特大型灌区。

都江堰:中国第一个实现1000万亩灌溉的特大型灌区

都江堰灌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个流域,总规划区面积2.86万km2,平原面积约0.67万km2,占幅员面积23.4%;丘陵面积约2.05万km2,占幅员面积71.7%,山区面积约0.14万km2,占幅员面积的4.9 % 。

灌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无酷热。年均气温平原区16.2 ℃,丘陵区17.2℃;1月平均气温平原区5.5 ℃,丘陵区6.3 ℃;7月平均气温平原区25℃,丘陵区26.8 ℃。日平均气温稳定不小于10 ℃的日数,平原区252d,丘陵区261d,积温平原区5108℃,丘陵区5471℃。年降雨量平原区1028mm,丘陵区936mm。年日照时数平原区1195h,丘陵区1213h。相对湿度平原区82%,丘陵区79%。年无霜期平原区285d,丘陵区304d。年大风日数平原区2.1d,丘陵区4.9d。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北玉垒关下。渠首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7.30亿m3,平均流量467m3/s,占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的50.8%;成都平原径流和地下水总量为58.96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0.3%;丘陵扩灌区当地径流和地下水,水资源量为46.52亿m3,占总量的16.1%;边缘山区河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7.22亿m3,占总量的12.8%;全灌区年水资源总量为290亿m3。(www.xing528.com)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当时的主要功能是防洪航运和灌溉。汉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繁田1700顷”,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发展了灌区的灌溉面积。唐宋时期,随着国运昌盛,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迅速扩大,灌区发展到12个县。此后,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江堰灌区的发展进入了缓慢增长期。到20世纪40年代末,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14 个县的282万亩农田,仅有干渠8条,支渠235 条,总长2810km,而且由于工程简陋,年久失修,洪旱频繁,效益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建设和改造。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了7市(地)37个县(市、区)的1006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1000 万亩的特大型灌区。目前,灌区已建成干渠及分干渠97 条,长3550km;支渠272条,长3627km;斗渠2848 条,长11847km。建成干斗渠以上水工建筑物4.89 万处,其中干渠工程有水闸998 座,隧洞334 座,渡槽415 座,涵洞65座,倒虹吸管91座。蓄水设施有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8.62亿m3;中型水库11座,总库容3.26亿m3;小型水库594座及堰塘7.3万多处,总蓄水能力17.55亿m3,形成了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引、蓄、提相结合的工程格局,并由过去单一的灌溉供水,发展成为具有灌溉、城镇供水、防洪、发电、水产、养殖、种植、旅游、环保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特大型水利工程,在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